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毅 《编辑之友》2011,(9):113-115
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在中国办的报刊中,以存世时间长短和影响大小为标准,考察英文的《中国丛报和中文的《万国公报》大概是有相当的典型意义的。一英文期刊《中国丛报》美国传教士裨治文1832年在广州创办的英文《中国丛报》(以下简称《丛报》),鸦片战争后一直坚持到  相似文献   
2.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关于它的成立、发展、图书翻译出版情况,在英国传教士傅兰雅(John Fryer)1880年撰写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魏允恭1905年撰写的《江南制造局记》、翻译馆馆员陈洙等撰写的《新编江南制造局译书提要》等书中多有介绍。学者利用各种档案文献也多有研究,发表了不少研究成  相似文献   
3.
美国传教士林乐知的在华活动注定与中美两国的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他的西学翻译与晚清政治变革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他的整个翻译活动绝不是一种偶然、孤立的再创作行为,而是与政治有着多层面的互动。也只有在这种互动下,他的西学译作才在客观上产生一定的现实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清代进士林乐知,作为一个受中西方文化影响都很深的人,他的教育思想有着独特的地方。对林乐知教育思想各个方面的探究,能更深刻地认识其思想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晚清来华西方新教传教士呼吁对中国女子进行教育。林乐知、花之安等西教士主要从天赋人权、相夫教子、国家强盛等三个方面论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把知识型的贤妻良母与各类专门人才作为女子接受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以妇女解放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把女子教育看成是妇女发展与解放的必由之路;并以西方近代妇女观对中国传统落后的妇女观进行了深刻批判,指出兴办女学是振兴中国刻不容缓之急务。1907年,清廷终于向女子接受学校教育开了一扇小门。不过,西教士呼吁中国兴女学的最终目的既不是兴学育才本身,也不是中国的富强,而是为了广兴基督教于中国。  相似文献   
6.
《万国公报》对西方近代教育制度的植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国公报>尽管不是一份教育专业期刊,但它却是晚清来华西教士介绍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和理论的一个重要媒介.西教士当时所撰写或翻译的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学中文著作,或大部分内容在该刊连载,或在该刊优先发表,或在该刊部分发表,或作广告宣传.该刊还发表了其他一些教育学论文,所涉及的内容较为丰富,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和影响的.我们在研究西方教育制度在中国传播史以及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教育变迁时,不应该忽视其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自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年,以林乐知、李提摩太等为代表的晚清来华新教传教士通过书籍和报刊不断阐述教育兴国思想。当时正在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中国人受到了西教士关于教育兴国思想的启发,产生了教育救国、教育改革思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不可能单纯依靠教育实现救国目标。但对推动包括中国教育改革在内的早期现代化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林乐知是晚清著名来华传教士,作为主编,他在《万国公报》上刊登了大量有关近代中国妇女问题的文章。从对中国女俗陋习的批判、缘由的探求,到提出一系列积极且有价值的解决办法与实践,林乐知为中国妇女解放事业的启蒙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探求林乐知与中国妇女问题,有益于我们加深对传教士与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关系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金问涛 《上海集邮》2013,(10):37-40
2、基督教青年会1911年11月在上海创办《进步》月刊,皕诲(范祎)主编,出版至1917年2月第11卷第4号图13(第64册)后,与《青年》合刊为《青年进步》。1915年第8卷第1号(图13)"少年耳目资"专栏见刊《杂俎(四)收集旧邮票之利益》,全文2000字,分六点"略述此种嗜好之利益"。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监理会早期来华的传教士中,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1863-1907)是较为特殊的人物.林乐知,生于美国佐洲.青少年时期在家乡读书时,便参加了基督教美国南方监理会,1858年毕业于佐治亚洲的埃默里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859年底奉命来华,次年7月12日到上海,开始了他在中国长达47年的传教生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