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0篇
教育   90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聚焦新冠肺炎疫情下因居家隔离而与亲人得以相聚的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通过重构研究对象亚男的故事,发现由于父亲角色的长期缺位,看似理想化的亲情团聚时刻却潜藏着父子冲突,具体表现为情感交流匮乏、双方媒体素养存在差距、因学习成绩引发言语冲突等。疫情下生活场域的缩小和相处时间的延长是父子冲突的导火索,但同时帮助父子找到矛盾根源、提供化解危机的时空、促进父亲角色意识的觉醒。最终,父子情感诉求得以表达和满足,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得以建构。  相似文献   
2.
"孝"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早已东传日本,成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民道德、价值观、人生观的基点。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伴随着是城市化的进程,"孝"也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并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余华小说中的父子关系从充满冷漠、仇视、暴力、死亡的怪异的父子关系,到善良坚强,关爱呵护血浓于水的舐犊情深。形态各异,变化万千,给读者带来了阅读上的革命,本文论述了余华作品中的种种父子关系。从这些关系中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余华及余华的小说。  相似文献   
4.
<正>在我看来,《背影》的主题表述,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样的一篇人人都能读,人人都可能有不同感受,人人在自己的不同人生阶段都可能有不同感受的作品,到底给了人人怎样的启示和共鸣,并由此激发我们思考、追问和认定:人生不同的生存生活状态,该有怎样合理的面对。这是困难的,但语文人还是应该努力去迈入这个堂奥,窥其精髓,把这不朽经典的"真味"、原味和美味发掘出来,奉献给世人。瞄准这样的理念和目标,当我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班主任,我常常是通过翻阅学生作文的方式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有一次,我看到在一篇题为《感动》的作文中,学生刘珍珍(化名)这样写道:"我不知道什么叫感动,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可感动的事情。"一副冰凉、冷漠、哀怨的面孔跃然纸上。我们常说:文如其人,那么是什么境遇扭曲了这个年仅十六、七岁正处于人生花季的少女的心灵呢?经了解,原来这个学生刚刚出生不久,父母就离异了,母亲患有精神  相似文献   
6.
如果我们把"革命话语"看做是新时期文学的某种"元话语",那么,王蒙的《蝴蝶》在某种程度上将被视为这种"元话语"的教科书;王蒙在《蝴蝶》中所展现出来的这种革命话语体现在作家对主人公张思远的情爱结构、父子关系二个隐性层面的叙述上;在某种程度上,革命话语在新时期初期的小说中再次成为一种"显学",隐喻了新时期国家意识形态和知识分子主体重建的一种话语策略。  相似文献   
7.
从卡夫卡的微型小说《起程》的文本分析入手,认为起程的味道是孤独和恐惧,追寻的目标是身份和空间,追寻的原因是民族心理的隐性基因和父子关系的显性状态。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白鹿原》中父子间的对话这一视角出发,通过剖析白嘉轩、鹿子霖和鹿三为代表的家长对待子辈的言语形式和话语态度,来解析《白鹿原》这部家族小说在反映父子关系时所彰显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传统思想内涵:家长制权威下血缘和伦理交织的父子关系,旧式父子关系的逐渐没落等问题,以期进一步梳理清楚这部作品在父子关系方面书写的特点和贡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为什么父亲要坚持送‘我’?为什么父亲非要亲自去为‘我’买几个并不那么必要的橘子?以及对文中作者第二次落泪和第三次落泪的理解这三个问题出发,结合朱自清与父亲之间的过节,对文章进行再解读,以便更好地感悟在作者多次落泪的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相似文献   
10.
彭崇超 《兰台世界》2017,(16):99-102
本文通过爬梳相关史料,对平南尚氏父子矛盾紧张关系的缘起、发展、极化以致最终和解的过程,进行梳理分析,认为尚可喜以武功起家,不重视子女教育,尚之信尽管能力出众但缺乏人文修养,父子因长期分隔两地,关系较为脆弱疏离,加之金光之流从中挑拨,父子关系持续紧张",三藩之乱"中尚之信无奈"顺逆"吴三桂,使得父子关系极化,在金光已死,家与国均处于危难之时,尚可喜最终谅解了尚之信,父子关系最终和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