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司法技术的民众化取向,如何运用经验法则这一传统资源成为一个当前司法改革的崭新课题。在司法技术理性的规范下,借助现代司法的自由心证技术,以及盖然强度的适用效能评估,可以促进经验法则摆脱隐藏文本的尴尬,走向契合民众化正义观感的公开文本。  相似文献   
2.
实践中 ,在证据对某一事实的证明无法达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情况下 ,对盖然性较高的事实予以确认 ,我国诉讼证明中的最高证明标准是案件事实清楚 ,证据确实充分 ,即高度盖然性 ,法官通过采用自由心证的证据制度对已有的证据作出评判 ,因证明标准具有的特征 ,使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 ,因此在司法实践中 ,弄清认定证明标准及其依据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一篇新闻中报道的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的侵犯WCDMA标准必要专利案为引子,引出一种观点:原告的专利纳入标准,被告的产品符合或应当符合该标准,则必然侵犯了原告纳入该标准的专利权.如果法院认同该观点,则可以径行作出判决,并将大大减轻原告的举证责任,降低了证明标准.结合国内外几起典型的案例分析专利侵权诉讼案件涉及标准时的举证责任的情况,得出以下两个观点:①不应简单的以被控产品符合标准,专利纳入标准而直接推定产品构成对专利权的侵犯;②当被控侵权产品落入标准的范围,同时标准落入专利权的范围时,才可以推定被控侵权产品落入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4.
经验法则是利用事物发展常态而形成的规律,而适用于证据司法场域的特殊法官心证过程。借助现代司法的自由心证技术,以及盖然强度的适用效能评估,可以促进经验法则更加符合民众实质正义观感,促进基于证据事实裁量的纠纷解决结果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民事诉讼中以“客观真实”为证明要求具有明显局限性,确立以“法律真实”为证明要求因其现实意义、可操作价值而更具合理性。追求客观真实作为一种司法理想应是证明目标而非证明要求。而法律真实是证据能够证明的案件事实,是具有高度盖然性的相对真实,人民法院应当据此依法作出裁判。  相似文献   
6.
对于如何构建和完善我国的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理论界提出了诸多不同的现点.有主张采用大陆法系的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亦有主张采用英美法系的优势证明标准,甚至还有主张采用多层次、多种类的民事诉讼证明标准.本文通过对两大法系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正当性基础以及我国在此方面的立法状况和研究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当前构建和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环境侵权责任中的因果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侵权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其构成要件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十分困难。文章结合我国因果关系理论研究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盖然性学说,即从盖然性的大体框架出发选用疫学因果说、间接反证说、优势证据说、事实推定说的证明方法来解决环境侵权因果关系认定问题。在具体环境侵权案件中,法官应根据不同案情选择适用不同的因果关系认定标准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我国证据证明力判断是围绕理性主义展开的,人文主义的精神传统和各种自然科学理论成果同样是通过理性主义这根畅通的血管,不断向证据证明力判断制度输送养料,比如运用概率理论,可以使证明力判断不断朝合理化、现代化、科学化方向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9.
我国证据证明力判断是围绕理性主义展开的,人文主义的精神传统和各种自然科学理论成果同样是通过理性主义这根畅通的血管。不断向证据证明力判断制度输送养料,比如运用概率理论,可以使证明力判断不断朝合理化、现代化、科学化方向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0.
证明标准是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的联系应当达到何种程度,才能足以再现案件的事实。证明标准与发现真实有着一种内在的关联性。目前有关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学说主要有客观真实说、或然性权衡说、多层次说和否定说,但这些学说都值得商榷。同样目前的发现真实的学说亦有一些缺陷。本文认为以发现真实的相关理论为出发点去建构一个多层次的民事诉讼证明标准才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