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三纲八目     
《同学少年》2015,(2):54
<正>"三纲八目"语出《大学》。《大学》开头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后世称为"三纲"。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里的"亲"同"新",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  相似文献   
2.
李照宾  汪洋  江嫣 《中国教师》2013,(18):58-61
在2012年的高考比拼中,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二师附中")取得历史性突破,获得广州市普通高中工作一等奖。这所昔日的薄弱学校,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摇身变成"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基于此,本文旨在从四方面展示二师附中华丽转身的奥秘。一、学为君子,兼善天下"我们不过分关注学生入校时的各种条件,而是  相似文献   
3.
郭店简《穷达以时》其内容与《荀子·宥坐》、《孔子家语·在厄》、《韩诗外传》卷七、《说苑.杂言》等传世丈献中关于孔子困于陈蔡的相关记载有类似之处,笔者将《荀子·宥坐》篇与其他相关文献对读,可见其篇中“由是观之,不遇世者众矣”一句系衍文,篇尾一段可能存在错简,而诸文献中所涉及人物的记载也存有一定差的异,分析这些差异,我们或可以从中一窥古书成书的某些现象。  相似文献   
4.
穷独达兼     
《学语文》2015,(2):85
孟子认为,士人君子的人生态度应是:"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儒家关于个人与社会、出世与蜗居态度的经典概括,反映了儒家"从容进退"的文化心态。穷独达兼的人生哲学,深刻地影响了封建社会中一代又一代  相似文献   
5.
梁涛 《华夏文化》2003,(3):23-26
一《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是孔子陈述自己心路历程的重要言论 ,而其中“知天命”、“耳顺”等向来是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问题。对于“知天命” ,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是宗教的 ,认为天命即天之意志和命令 ,如有学者说 :“我们可以说‘知天命’也就是知天的意志与定则而尊行之 ,这自然是主观与客观相互融合的知识 ,亦为行为的起点。故‘知天命’即应‘畏天命’ ,‘畏天命’就是随时谨慎小心 ,在行为上多作检讨。”①但如果这里的天是指有意志、有目的的主宰天 ,那么 ,它显然不符合孔子的原义 ,因为此一内容的天命是《诗》、…  相似文献   
6.
荀子的天人之分主要讨论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与《穷达以时》的天人之分有所不同。荀子天人之分的内涵较复杂,以往的理解有简单化的嫌疑。先秦儒家天人观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孔德 《武当》2004,(9):43-46
修短篇 [原文] 谁合修,谁合短,皇矣下观,原无别眼。欲教民物共长生,大块芸芸必充满。是故仁则寿,恶则谴;功则寿,过则减;养则寿,片戈则损。仙佛圣贤劫可免,以歌当话招流返。  相似文献   
8.
郭店简《穷达以时》其内容与《荀子·宥坐》、《孔子家语·在厄》、《韩诗外传》卷七、《说苑·杂言》等传世文献中关于孔子困于陈蔡的相关记载有类似之处,笔者将《荀子·宥坐》篇与其他相关文献对读,可见其篇中"由是观之,不遇世者众矣"一句系衍文,篇尾一段可能存在错简,而诸文献中所涉及人物的记载也存有一定差的异,分析这些差异,我们或可以从中一窥古书成书的某些现象。  相似文献   
9.
郭店简《穷达以时》的成文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代表了战国时人对人生穷达的新思考。自战国入秦汉以来,学人在继承《穷达以时》理性思想的同时,在应对方式上逐渐分化为入世与出世两种思想倾向。二者处世态度虽有不同,但均承认外在机遇的客观随机性,强调以内在自省来应对人生之境遇。  相似文献   
10.
元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代,很多东西不同于前代,也异于后世,元代文人在夹缝中生存,晋身之路被阻隔,隐居遁世却也无处可去,很多文人混迹于勾栏瓦肆,于嬉笑怒骂中借杂剧这一奇葩或哀或怨或讽或刺,流行于山东的水浒戏在元杂剧中独树一帜,其创作者们把自己在现实社会中不能实现的理想抱负借助于水浒戏从而达到“穷亦兼善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