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7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全面,因此"全面"的教育也就越多,即便是德智体美劳"五育"也未必能够囊括全面发展的教育。如有学者提出"群育""心育""情育"等。不管全面发展教育有多少"育",都是基于人的发展需要,为了人更加"全面"地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全面发展教育各育之间是不能割舍的,舍弃任何一育,人的发展都会变得不"全面"。  相似文献   
2.
梅贻琦德智体美劳群诸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贻琦是中国现代名教育家,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培养全面的人才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特色。内容包括,对学生实施全面教育,使其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功育、群育各方面均得到发展,成为对国家和社会建设有用的通才。梅贻琦对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群性群育思想在中学体育中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援引儒家和墨家思想,对群性和群育思想进行了阐释。以中学为研究领域,探讨了体育与群育的关系。指出:中学体育是对中学生进行群育的最佳途径之一,应该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使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中学生有针对性地渗透群育思想,并建立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4.
由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并不能完全解决人的素质及其作用问题,因此,“群育”便被提上了教育的议事日程。这样做的根据,除了事实早已证明,存在于社会成员之间的网络状联系、共识性规范和信任关系既能使行为主体所拥有的德、智、体、美、劳诸素质很好地发挥作用,又能直接帮助他们获取信息和资源外,还在于社会资本理论已为这样做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群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一直主张敬业乐群、修己善群。民国时期群育被列入教育方针。我国港澳台地区及新加坡现行教育目标中仍鲜明地提倡群育。当前,加强群育并赋予其以新的内涵,有助于校正教育上的偏差,丰富教育理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群"的教育观念,"敬业乐群"、"修己善群"的提法已经延续了千年。先秦儒家更是形成了初步的群育思想,并逐渐传承下来。近代,严复、梁启超等人相继提出要重视国民的"群育",孙中山更是把群育发展为民国的教育方针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群育一直是隐含在"德、智、体、美、劳"之中。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又开始呼唤重视群育,特别是对中小学生的群育。  相似文献   
7.
群育策略能够提升教育者的群体适应精神和能力,值得在教学中进行探究实践。笔者针对其中的社会技巧方面进行了从内涵到教学模式的思索探究。  相似文献   
8.
群育即群性培育.近代群育于20世纪初首先在民间展开实施,30年代在政府主导下成为德、智、体、美、群五育教育目标之一.而近代群育的兴起肇端于严复的群观念,严复从学理的角度分析了人为何群,何以群,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在近代史上首倡合群,对近代群育的兴起起着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并为群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注重个体群性的培养,群育在当前亦有实施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学记》的群育思想有鲜明特色,其内容主要体现于学生在学校的社会化过程中如何与人和睦相处,以达到修业进德的目的。其重视“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群育思想独具价值,在强调“学会做人”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我们在国家教育方针中应明确提出“群育”目标。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的群育活动旨在促进个人的群化和社会化,培养对学生和群体都有利的社会行为与特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回顾、比较分析关键能力的基础上,指出高职院校应重视和发挥群育在关键能力形成的重要作用,文章提出了形成关键能力的群育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