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篇
教育   70篇
科学研究   8篇
综合类   9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企业如何面对反倾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贸易的全球化,国与国之间倾销与反倾销的商战也越演越烈。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产品遭受反倾销的原因,提出了如何面对反倾销的一系列做法。  相似文献   
2.
模糊综合评判的神经网络方法在损害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针对反倾销中损害案件的调查,在满足法律条文规定的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神经网络方法,优化损害和损害程度的综合评判模型中企业经营指标的评判指标权重,进而采用优化后的权重进行损害和损害程度的综合评判.使评判过程和结果更加具有科学性,也使反倾销损害调查的裁决更加具有公共性和透明度.此方法对政府有关部门裁决倾销和反倾销案件有一定的辅助决策.  相似文献   
3.
孙健 《甘肃高师学报》2011,16(1):137-139
反倾销(anti-dumping)之规避(circumvention)是国际竞争手段更加隐蔽、竞争形势更加激烈的产物,而反规避(anti-circumvention)制度是国家加强对外贸易管理,维护国家利益的体现。在深入分析欧美反规避制度立法与实践的基础之上,探讨了建立世界贸易组织体制之下统一反规避制度的可行性,并结合我国实际讨论完善我国反规避制度及如何应对外国反倾销主管机构针对我国企业发起的反规避调查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的同时,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指控越来越多,情况也变得更加复杂,其将进一步制约中国国内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应对这种形势,政府、行业及企业应协调合作,借助WTO争端解决机制采取相关对策,拓展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本文回顾了全球和中国进口反倾销的发展概况,在肯定中国进口反倾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的同时,指出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应对举措.  相似文献   
6.
由于我国个别企业缺乏外贸经验,确有倾销行为;国外同行为了保护其自身利益以反倾销作为手段,这两大原因致使我国当前反倾销案件增多。对此,应该充分发挥商会的作用,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转变企业的经营观念,积极应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应诉反倾销案件;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加快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提高反倾销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整理印度反倾销申诉案件的基础上,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发现印度反倾销主要目标国是中国、韩国、中国台湾和泰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打击的恰恰是具有强大比较优势的产品。中国成为印度头号反倾销国家,被诉产品都是出口增长快、市场份额高的产品。其后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从被诉国家和显示性比较指数角度重点实证分析了印度反倾销的贸易破坏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经过使用系统GMM估计方法进行分析后,发现反倾销措施的贸易破坏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随时间延递而逐渐减弱,反倾销措施对被诉国的贸易破坏效应一直比关税的贸易破坏效应要大。从反倾销政策对产业竞争力影响来看,印度反倾销措施对其产业竞争力提升具有较显著的促进作用,当印度产业处于比较劣势时,印度反倾销措施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效果更强。  相似文献   
8.
随着出口的迅猛增长,我国面临的反倾销问题越来越严重。如何规避反倾销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本文就对外直接投资与规避反倾销问题进行研究。在分析我国面临的反倾销问题的严峻现实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的基础上,给出了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规避反倾销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分析美国对华反倾销特征的基础上,剖析了其做法的不公正性及其对中美贸易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我国的具体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入世”以来,有关“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争论日趋突出,尤其是以欧美为首的发达国家更是拒绝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给我国出口经济乃至国内经济的平稳发展都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究其原因,还是他们对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了解不深或存在某种偏见。本文拟从分析我国市场化改革状况入手,着力探讨正确解决"入市"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