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教育   49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共时层面上,时间词"明日""明天"在句法组合以及语用表达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不能认定两者是完全等同的;从历时层面看,两者也呈现出一个此消彼长的演变过程,同时这种状况也在方言调查中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2.
解读福柯:从“知识考古学”到“系谱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系谱学就其含义、基本思想有所不同 :知识考古学重深层结构、重知识 ,系谱学重表面细节、重权力。但二者并无性质差别 ,它们都试图从微观的角度重新考察社会历史 ,都试图打断历史连续性的巨大链条 ,倡导非连续性或断续性 ,非连续性或断续性是福柯思想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共时和历时方面分析描述了"动词+个+非体词性成分"结构。共时方面,从语义和结构方面认为其中的"非体词性成分"在该结构中作补语,"个"为助词。"动词+个+补语"结构大致产生在元代,并进而从历时方面对其发展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4.
从《诗经》开始,“曰归曰归”的呼唤就不绝于耳。公元三世纪初到六世纪末的魏晋六朝时期,凄美的思乡情绪更加泛滥。它既源于当时剧烈动荡的社会环境下恋土情结、宗法人伦等因素对魏晋人的影响,也与当时以悲为美的审美风尚密切相关。这种思乡情愫的勃发,蕴含着独特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5.
词汇化形成的虚词是虚词的一种特殊来源,这种虚词与其成词前的非词形式同时共存于现代汉语之中,但它们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却大不相同。从副词“有点儿”和连词“可见”的个案研究可知,虚词与其非词形式的主要区别标志,一是内部要素语义是否融合,二是内部要素是否居于句子或短语的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6.
竹枝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潜在的文化资本。民俗主义背景下,辨清其当下社会的功能价值,实现其当下社会的隐性文化效用,是竹枝词研究的当下性特征,更是一种有效传承传统文化的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7.
“动宾式动词+宾语”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各位学人对于“动宾式动词 宾语”句式的讨论,本尝试从历时与共时的角度,整体、系统地把握该语法现象,在历时研究方面,考察其历史源流,在共时研究方面,分别考察这种语法形式在新时期“复兴”的原因、可实现性、搭配规律以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8.
徽商势力的兴起与东南城镇经济的发展演变在时间上是同步的。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徽商随着东南城镇经济的发展初步形成;嘉靖、万历年间,徽商随着东南城镇经济的繁荣而壮大;明清之际,东南城镇惨遭破坏,徽商势力也因之而受挫;清代康熙、乾隆年间,东南城镇经济的发展超过了明代的水平,徽商势力也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徽商的兴起与东南城镇的发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稍微”类副词在句法功能上最典型的特征是连用和共现两种。文章通过连用方式的具体分类、配合共现的选择限制来明确它们各自的句法特征和表义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对二者加以比较,试图找出背后支配的语义机制及在实际语境下的语用原则,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用法实际上也是一个共时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从写作主体触发写作动机开始到写作成品交付使用为止,是一次写作行为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写作主体并不是像一些写作教材所说的那样,遵循同一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的程序进行操作,这个过程不是一种历时性的线状进行的过程,而是写作主体综合能力控制下的表面“无序”的共时性的全方位立体演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