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午楼先生此文夹叙夹议,并非单纯学术论文,但内容新颖,对研究《老残游记》有所裨益,故予发表。  相似文献   
2.
晚清著名谴责小说<老残游记>作者刘鹗(1857-1909),别号洪都百炼生,他集学者、水利专家、医生、小说家、诗人、慈善家于一身,是晚清奇才.一代历史文化名人,又是亦官亦商颖志改革的洋务派.因八国联军使京城遭殃.他向沙俄侵略军用低价购进"太仓粟",赈济灾民,被清廷诬陷为"汉奸".远戍新疆,猝死戍所,只活了52岁.  相似文献   
3.
刘鹗是清末实业家和小说家,其写作的《老残游记》一书,寄托了作者的身世、家国、社会、种教之感情,在文学史上亦占有一席之地,可谓是一部感情寄托书、政治宣言书、学派传道书、作者自辩书、文学风骚书。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严薇青先生为1981年齐鲁书社版《老残游记》所作的注释提出了商榷质疑。  相似文献   
5.
<铁云藏龟>是公开印行的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这本书首次将私人收集的甲骨公诸于世,为当时和以后的学者从事甲骨文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甲骨学上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一百多年前,刘鹗为引进外资开发山西煤矿,奔波于北京和太原之间,为了十年之后的收利,却不惜独受一年中的兴谤。今天反观这段历史,最紧迫的不是摘掉刘鹗头上的帽子,而是对他招商引资的理论和方略的进一步总结。  相似文献   
7.
晚清士林之翘楚刘鹗承传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中,作者以高度自觉的创新意识与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在首揭"清官"之恶的主题展示与叙事模式、心理摹写及状物拟人等艺术表现方面都给人以"陌生化"的全新审美感受,其成就与贡献都是空前的。就此展开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这对于继承优良传统、提升自身价值、促进社会发展,都将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9.
我—直想看看淮安的刘鹗故居,苦于没有机会。2009年的一个冬日,我终于到了淮安,看见了梦寐以求的刘鹗故居的匾牌。故居面向大街,门开着,墙上已挂出放大了的刘鹗遗像和“纪念刘鹗逝世一百周年”的红幅。  相似文献   
10.
国家图书馆、台北“国家图书馆”所藏两部宋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系同一版本的不同印本,其中国图本经岛田翰、田吴炤、袁克文、潘宗周递藏,台图本经刘鹗、罗振常、张钧衡递藏。国图藏岛田翰本原为六十卷全本,由田吴炤自日本购回武汉,于辛亥革命中遗失13卷,后归潘宗周收藏。而台图藏刘鹗本最初存40卷,目录经书贾剜改,1914年、1916年分别归罗振常、张钧衡收藏。1930年前后张元济以潘宗周本、张钧衡本拼合影印《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在这一过程中潘宗周本扉页、目录及15卷正文转配张钧衡本,张钧衡本经剜改目录则附潘宗周本。潘宗周本后归国家图书馆,张钧衡本则归台北“国家图书馆”。清代以来各家序跋著录反映了二本不同时期的卷帙分合情况,多有抵牾,且与现存之本情况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