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6篇
各国文化   3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记者》2008,(11):5
据《南方人物周刊》,5月9日,88岁的王元化先生走了。王元化生前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等职。终其一生.他的角色都是知识人.贯穿其一生的思想主线是“自由”,最看重的学术品质是“思辨”。临终前,他嘱托弟子对下面这段话做点删节,写在华东师范大学王元化学馆门口的石头上。  相似文献   
2.
王元化倡导建立多元化、包容性的学风。这是灌注着现代学术精神的学风观,体现着五元化作为一个学者的现实关怀精神。王元化学风观的形成与他的人生经历和个人体验有关;从学理角度讲,生成于黑格尔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林夏 《寻根》2000,(1):84-87
王元化先生,1920年生,湖北江陵人。著名学者。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李泽厚先生在接受《东方早报·书评周刊》采访时,对当年王元化先生提出的"有学术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学术"作了批评,认为这样两边都涉及,看起来正确,其实已无异于"正确的废话"。这引起了我的一点回忆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王元化和胡风皆为湖北籍人,皆为20世纪中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王元化曾受"胡风案"牵连而被定为"胡风分子",从思想和学术上都受到胡风一定的影响。王元化晚年对胡风的再认识和再估价,显示了他作为一个严肃人文学者的自我反思精神,也体现出他对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上一些重要问题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王元化先生遽归道山,忽忽已近两年.我结识王元化先生很迟,但也有好多年了.每每想起元化先生生前的音容笑貌,总不能自已.  相似文献   
7.
王元化先生所留下来的精神遗产,是一个个的开端:对启蒙的继续与反思,对五四的继承与审视,对国学的反思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王元化先生上世纪九十年代针对“极左思想根源”的第三次反思并没有成为他一生思想历程的终点,新世纪以来他对文化教育领域中“市场至上”流弊的深切关注与一系列“负责任”的思考,构成他耄耋之年的“第四次”反思。王元化第四次反思提出的关键问题至少有:面对“科技和利润的逻辑”成为评估一切“准绳”的潮流,人文知识者的责任何在,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文精神;面对发源欧美而蔓延世界各地的消费物质主义“普世现象”,中国人文知识者是否应当对西方“普世理念”有所分析,区别对待;面对“文明的物质化、庸俗化与动物化现象”,马克思主义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何在,如何汲取发扬。王元化作为一位积极推进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思想者,一位对马克思学说有真切体认并经历创痛的老资格共产党人,一位对中西文化有深切研究而忠诚护持光大中国文化的人文学者,他针对“市场至上”负面现象所作的第四次反思是袒露胸襟,怀抱殷忧。如果说王元化前三次反思为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曲折历程提供了一连串警策路标,那么他在新世纪初的第四次反思不但提示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复杂与艰难,而且启示了一种旨在避免两方面触礁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学教育》2006,(9):58-58
郑先生为父执辈,住在清华园西院。那时郑桐荪和熊庆来是清华大学的数学教授。华罗庚年轻时学历资历不足,经熊、郑二先生力荐,被破格提拔到大学教书。当时学界有影响的前辈,几乎无不爱才若渴,常常无私地提携后进。  相似文献   
10.
记者:第一次看见她的时候,她是什么样子? 王元化:她很朴素的,剪一个不长不短的齐肩发,穿一个旗袍吧,也不是很考究的布料。她一生不大修饰的,从我认识她到结婚到后来,她都是不喜欢修饰的,擦粉啦,口红啦,都不大弄的,偶尔把头发梳成个辫子盘在头上,就算很时髦了,那张照片我画传(《王元化画传》,上海古籍出版社)里有。衣服的料子、剪裁她不赶时髦,但都弄得很整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