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8篇
各国文化   2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简·爱>中,有先后和男主人公罗切斯特有着婚姻恋爱关系、且思想性格有着内在联系的三个女性形象疯女人伯莎·梅森、英格拉姆小姐和简·爱.疯女人的非礼行动是男权社会里妇女被压抑及反抗情绪的象征;简·爱的形象中既有这种情绪,又摈弃了非礼性成分而表为理性的反抗;英格拉姆小姐反映了传统女性价值观,简·爱既是它的否定者,又表现出和它的联系.简·爱的形象具有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在吉尔曼代表作《黄色壁纸》中,黄色壁纸象征着男权禁锢,女性成为受害者。"休息疗法"影射了社会强加在女性身上的柔弱和自我放弃。揭示了女性在男权文化与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及男权制社会中的父权制文化对女性身心的摧残。  相似文献   
3.
王璐 《现代语文》2006,(11):95-97
西方女性主义者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认为:女性作家作品中的“疯女人”形象是毁灭男权的象征,是被压抑的女性创作力的想象,是叛逆的作家本身。(1)事实上,男性作家作品中的“疯女人”形象也与此有大致相同的内涵。在曹禺的剧作《雷雨》中,繁漪就是这样一个“疯女人”。当她终于不堪周家两代人的欺侮而爆发出雷雨般的反抗时,她不仅打破了权威、破坏了伦理,而且也成为浮出历史地表的“疯女人”。繁漪虽然受过一点新的教育,但在现实生活中,她却不得不做一个生活在传统秩序当中的旧式女人。自从她嫁到周公馆后,她和所有的传统女性一样,在…  相似文献   
4.
1986—1994年间,《简·爱》在中国阐释的突出特点是以女性主义批评独领风骚,在阐释疯女人及小说后部某些情节的合理性,女性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批评视角激烈交锋。批评方法逐渐转向心理分析和解构主义,论证也更深入、严谨。  相似文献   
5.
放学了。陈星儿快速地整理好书包,快速地冲出教室。那种稠稠的好像被掺进了面粉一样的雨终于没再下了,天空中露出一点点阳光的影子,湿漉漉的路面也几乎被风吹干了。陈星儿一个人裹在熙熙攘攘的拥向校门口的人流中,周围都是陌生的同学。她每天都是这样,自己一个人回家,很少跟班上的同学一起走。班上同  相似文献   
6.
杨永华 《海外英语》2011,(7):5-7,10
罗切斯特的疯妻子为什么是一个来自于英国的海外殖民地——西印度群岛的克里奥尔人?该文通过对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的叙事风格进行分析发现:作者运用明暗两条叙事主线,赞美了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却极力贬低来自大英帝国殖民地的克里奥尔妇女——罗切斯特的妻子伯莎.梅森;竭力强调自己的个性独立,却枉顾和有意无意地贬低自己和罗切斯特财产的来源地,也是大英帝国的海外殖民地——西印度群岛。这些都显示出作者的白人优越感以及其对于殖民地人民的极度蔑视。  相似文献   
7.
印度女作家基兰·德赛在小说《番石榴园的喧闹》中,通过描写库菲这个疯女人在家庭、社会、男性文化心理和女性文化心理中所遭受到的不同程度的束缚,以及她以正面顶撞、直接忽视和疯癫行为等方式对此所展开的反抗,隐晦地展示了印度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艰难的生存处境,并借此批判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印度社会结构对女性主体性的严重抑制。同时,该形象的设置反映了基兰·德赛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体现了她对女性,尤其对本民族的女性持有深切的关怀之情。  相似文献   
8.
金枝 真没想到,事情的结果却是如此可悲。谁都无法相信,山林在种种折磨中挺了过来,却预料不到山里的人整整换了一茬。多年以后,我只见到一个疯女人,她骑在毛驴身上,神情悠闲地与我擦肩而过。她的丈夫心疼地扶着她的腰。我感到她很面熟,似乎与我曾经朝夕相处。[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哈姆雷特》中奥菲丽娅疯女人的形象给读者和观众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的原型长期以来在英国文学、绘画、通俗文化中得到最为广泛的表现。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她悲惨命运进行了分析,再现了作为一个剧中人物和一个女性的形象。  相似文献   
10.
1986-1994年间,<简·爱>在中国阐释的突出特点是以女性主义批评独领风骚,在阐释疯女人及小说后部某些情节的合理性,女性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批评视角激烈交锋.批评方法逐渐转向心理分析和解构主义,论证也更深入,严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