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1篇
文化理论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静是贾平凹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它体现了道家及佛教人生哲学对他的影响。静又是贾平凹作品的一种美学境界,这是由生命向艺术的延伸。  相似文献   
2.
杨学刚 《天津教育》2014,(17):41-42
水是融和的,她包容万物,随物赋形;水是刚毅的,她滴水穿石,遇阻冲击;水是柔善的,她柔润清净,滋养万物;水是谦逊的,她避高趋下;水是进取的,她奔向大海。刚柔相济是她的能力,海纳百川是她的大度,洗涤污浊是她的奉献。许文燕老师期望自己做一泓水,将学生这一株株生命之树上的花朵濡养,静待花开。  相似文献   
3.
谈散文的“不自由”郭爱红众所周知,散文是以其“散”为特征的,它无论是在立意选材上,还是在笔法结构上都体现出灵活自由的特色。说到散文的特征,人们总爱引用苏东坡:“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汨汨,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  相似文献   
4.
春风无形,却能随物赋形,点化生辉;春风无情,却能因人而异,情采飞扬;春风无语,却能因势而别,千姿百态。唐人作诗,喜用“春风”,“春风”所到,生机勃勃,诗意盎然。品读唐诗,品味“春风”,自然也能感知人世百态,不但可以滋养性情气质,砥砺人格情操,而且还可以洞悉思想真知,请陪处世之道。  相似文献   
5.
应感论     
应感是应物生感,是文学艺术创作中的感发现象。它“不以力构”,但隐含着艰苦的涵养功夫。它最终以“风飞雷起”的轰轰烈烈呈现,显示了巨大的创造价值。应感的表现是自然的,它的自然性体现在“随物赋形”上。情与景则是激发应感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李白乐府诗主要有三种章法:复叠章法、圆章法、随物赋形章法。李白乐府的章法,既与《诗经》、汉乐府有渊源,也是他天性自由和悟性高强的显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苏轼、《庄子》的立言方式进行比较.文章认为二者在崇尚自然,推尊"和于天倪"、"合于天造"等方面有明显的渊源关系.然由于所处时代文化形态与作者本人才性的差异性,《庄子》以"三言"立言,而特别诙诡谲怪,而苏轼则"随物赋形",更加平易自然.  相似文献   
8.
苏轼大量有关文艺的论说己深入到了意境论的各个层面。从构思时“空静’’状态下的“身与竹化”,到创作中的“随物赋形”、“传神”。直至欣赏者“眼中无障”的再创造。意境生成的全过程得到了充分而精彩的阐发。其理论价值堪称不朽。  相似文献   
9.
随物赋形”指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周遭环境,促进自身的发展。苏轼的“随物赋形”学说,包括人生哲学和艺术思想两个方面,强调通过自我内在的修养和艺术家的学识、气质、技巧等的不断积累,从而达到人格和艺术上的自由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0.
苏轼提出的空静境界理论是佛教禅宗思想在其文论思想中投影;他所提倡的"随物赋形"说以及其人生观和审美观,妙悟说都深受禅宗思想影响。总之,苏轼文论思想与佛教禅宗思想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