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4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欣 《新闻导刊》2006,(1):F0002-F0002
2月24日,集团召开新闻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今年的新闻宣传工作,陈夷茁总裁,牟丰京副总裁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会议还审议了集团关于建立各报(刊网站)首席记者、首席编辑制度的试行办法等事项。  相似文献   
2.
江小青是SMG广播新闻中心的首席记者,在广播新闻领域耕耘了21年。1984年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1992年投身新创立的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先后担任过新闻部副主任、新闻综合频率副主编。  相似文献   
3.
李源 《中国广播》2016,(9):73-75
2016年,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两会宣传《做客中央台》(地市版)节目的创新形式,"首席记者"这一角色的出现,强化了节目功能,增强了表现力,活跃了节目气氛,是一次有益的探索。本文试图通过研讨"首席记者"的定位与作用,寻找广播访谈节目规律,探求节目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杜鹃 《青年记者》2007,(9):24-25
她是一个热气腾腾的人,作为一个记者,她是一个有良心的,有高度责任心的记者,她的新闻点是深入到所有层次人的心里面的;她热气腾腾是因为随便什么人,她都愿意帮忙;她的作品是有温度的,用她自身的热情把别人也点燃了。她,就是文汇报的“首席记者”周玉明。  相似文献   
5.
方仁 《传媒观察》2007,(2):12-14
《南方都市报》走过十年,它开启了中国新一代都市报的大潮,新主流媒体的定位和“做中国最好报纸”的追求,使《南方都市报》脱颖而出,2002年3月,《南方都市报》推出“焦点”“时评”和“对话”。当时的焦点和对话都做本地题材,主要是为了广州和深圳两地的新闻本地化,深圳和广州各做各的,两地读者看到的内容不一样。2003年3月,《南方都市报》正式成立深度小组。2003年4月1日,报社取消“焦点”,正式推出“深度对话”,开始走全国化道路。“深度对话”的推出反映出《南方都市报》做新闻的特点:一则,体现了敢抢新闻、追求独家新闻的传统;二则,维护了报纸一贯的形象;三则敢于承担一定的政治风险。《南方都市报》跟其他报社在做新闻方面有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像和洪水抢时间一样,有敢“闯”的主动意识。  相似文献   
6.
人物名片袁云,1963年7月生于浙江绍兴。1985年至今,一直在绍兴日报社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现任绍兴日报社首席记者。被聘为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晚报摄影学会副秘书长、浙江新闻摄影工委副秘书长。系新华社、中新社签约摄影师。2003年被浙江省记协、省残联评为“爱心记者”。2004年获得绍兴市“市长奖”提名奖,2006年被评为绍兴市宣传文化系统拔尖人才。2006年11月获浙江省新闻界最高奖“飘萍奖”。同年12月荣获首届全国地市报新闻摄影“十杰”记者称号。20多年来,袁云有200余幅作品获省级以上大奖。  相似文献   
7.
正刘伟1983年西藏民族学院毕业毕业后在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在西藏生活工作27年,走遍西藏76个县曾任《人民日报》驻西藏首席记者、新华社西藏分社社长等职2010年调入《光明日报》,现任《光明日报》副总编辑以文化的沟通促进理解《对外传播》:您在西藏生活近30年,对它有很深的了解,那么我们对外介绍西藏,应着重介绍它的哪一方面?刘伟:我认为西藏的文化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它独特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宗教信仰,独特的生活习惯,都造  相似文献   
8.
2006年夏天,重庆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重庆晚报本着“责任传媒”的理念和意识,以体现重庆人“自强不息、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志在必胜”的精神风貌.以“报道重庆市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抗旱主题。派出报社创刊以来最为庞大的包括多名首席记者和明星记者在内的报道队伍,深入相关部门、深入农村第一线、深入市民生活.报道了大量的鲜活新闻,积极引导社会舆论.鼓舞了广大市民的斗志,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相似文献   
9.
哈雷特·阿班是美国人,1926年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从事新闻采访与报纸编辑工作,1929年起任《纽约时报》驻北平特派记者,后因工作出色调往上海,任该报中国首席记者,凡十二年。由于其坚持记者的操守而得罪了在中国横行的日本人,于1941年被迫离任回国。  相似文献   
10.
我是黑龙江日报《今日点击》工作室的首席记者.先说说自己做新闻工作的感党。 第一点感受:新闻人的责任重大 在人们的心目中。新闻人尤其是记者这个职业,也许充满着新鲜和神奇。我从事新闻工作有15个年头了.15年来.当我们以一位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开始每天的工作,感觉已不是新鲜和神奇,面对长年累月的应急采访、赶写稿件、值班熬夜的时候,才发现,这个职业不仅责任重大,而且十分艰辛。这个艰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