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1篇
教育   69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57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乃良 《收藏》2006,(9):62-62
在我的多收藏品中,有几件“文革”瓷塑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有老农在田间利用休息时间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还有贫下中农为发行新农村,劈山引水,改造天地的。  相似文献   
2.
1956年我在大连读中学时,因酷爱摄影而拍摄了一幅早期“作品”,由此算起来,至今已有50余年的“影龄”了。回首半个世纪与摄影结缘的风雨历程,虽然用自己的镜头留下一些历史碎片,但在我的摄影生涯中,快乐与艰辛同在,无奈与苦恼并行,经验不多,教训却不少。愿借《青年记者》约稿之机,向青年记者朋友们吐露一个老新闻人的心迹。  相似文献   
3.
朱大建生于上海,祖籍常熟。1970年上山下乡,在江西生产建设兵团(五星垦殖场)担任农工、新闻干事。1978年2月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1982年2月毕业。分配至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任新闻干事,1985年任上海《宣传通讯》杂志副主编,1988年任主编。1995年调任《新民晚报》副总编辑,长期负责分管文化新闻、副刊、专刊的采编工作。1991年被评海市优秀新闻工作者,2004年被评为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高级编辑。  相似文献   
4.
许湛荣 《广东教育》2005,(12):60-61
那是1967年的仲夏,我从侨乡的一所中学毕业,当即加入千千万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伟大行列,回到久别的故乡务农。凭着一双勤劳的手,一副铁肩膀和一丁点儿聪明,不久,我就当上了生产队青年科技小组的组长。那时,我除了用一把锄头修地球,一务扁担挑贫穷之外.业余时间就搞科技实验。此时此刻.知识与科技对于我来说,显得格外的重要,于是,我通过自学来充实自己。  相似文献   
5.
养气健身     
天云 《健身科学》2008,(4):34-34
我在当"知青"上山下乡那时候,每日清晨漫步在田间小道上,和着啁啾鸟鸣,呼吸着带有泥土香味的清新空气,心情轻松愉快,怡然自得。后来,我在一篇文章中读到:"调身,姿势自然放松;调息,以腹式呼吸为主;调心,思想集中  相似文献   
6.
上山下乡     
烸铂 《档案天地》2012,(11):11-17,29
简而言之,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  相似文献   
7.
刘翔 《档案与史学》2011,(10):51-53
夏日的夜晚,我独自静静地坐在书桌前,摩挲着三件自己青春年代的珍贵人生档案:一张粉红色的上山下乡通知书、一张略显发黄的奖状、一张上海市1977年高校招生文化考试准考证.此时此刻,当我以中年人的眼光和心态,重新审视这些私人档案时,不禁百感交  相似文献   
8.
郑力红 《湖南教育》2011,(12):55-55
我时常想起小时候每周一次的“学农”课。它让我刻骨铭心,受益终身。我是1975年上的小学,母校是湘乡县城关镇朝阳学校。我虽然没赶上“上山下乡”,但每周六下午的“学农”课也让我“好好地接受了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一二年级的时候,活儿轻松,无非是在学校花园里除除草,浇浇水,或者搞搞卫生。  相似文献   
9.
《现代视听》2012,(4):81
恐怕还没有一个数以千万计的庞大青年群体曾被历史赋予过如此众多的称谓——共和国同龄人、老三届、红卫兵、知青……他们在上世纪60年代末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中,被冠以"知青"之名走向农村,与共和国一起蹉跎、奋进,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一大批知识青年,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纷纷离开城市,或到农村定居和劳动,或到祖国边疆支援建设。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渐渐淡忘了对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记忆。近日,一组有关当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老照片,将我们的视线再次拉回到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