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京国民政府在建立初期至抗战爆发前后,面对风起云涌的国际社会和矛盾重重的国内政治,在"苦撑待变"战略背景下,在多方寻求支持不果的情况下大胆发展与德国的外交关系,取得可喜成果,实现了战略总目标,赢得了国际社会支持,并最终取得了抗战的决定性胜利。  相似文献   
2.
随着西方决定重新武装联邦德国,并允许其加入北约后,苏联便决定主张承认"两个德国",希望能够维护加强民主德国的国际地位。而中国在德国问题上也与苏联保持一致,支持承认"两个德国"现状,宣布结束对德战争状态,并与民主德国签订了《中德友好合作条约》。但中国在德国问题上的态度又是有限度的,中国坚决表明台湾问题与德国问题有着根本的不同,同时又不忘对德国的统一前景作更加积极的表达。这样的表态其实与中国自身的两岸统一政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对于德国军事顾问在华的地位与作用问题,国内外学者历来褒贬不一。本文通过对来华德国军事顾问在中德关系初步发展、密切合作及逆转恶化等不同时期的身份、活动范围、所起作用及其影响限度等问题的分析,肯定了德国军事顾问在促进中德两国经济、军事合作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揭示其在华活动,终究还是受制于德国国家战略的实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与德国基于相互之间的利益需求,在经济、军事等方面往来繁密,德国对中国的影响力达到空前高峰,超过了同时期中国和任何一个第三国的关系,被称为中德关系史上的"蜜月时代"。然而到1938年中期两国则分道扬镳,这主要是由于德国长期以来所推行的"实利主义"外交政策所致,正所谓"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张韦韦 《留学生》2009,(2):19-22
新年伊始,温家宝总理对瑞士.德国、西班牙、英国欧洲四国进行了访问.他将这次访问称作“信心之旅”。于中德关系而言,温总理的此次访问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在这种影响的作用下.于教育而言,今后一段时期,两国是否会有一些新的合作?于留学生而言,是否会有新政出台?  相似文献   
6.
中德政府磋商采用了政府间合作的最高形式,某种程度上,这是比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还要亲密的方式一个多月以后的10月11日,中国和德国将迎来建交40周年。按照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于去年10月审议并通过的《关于召开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十八大于今年下半年召开。在此背景下,8月30日于北京落幕的第二轮中德政府磋商在发布联合声明时,定题为:展望未来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7.
抗战爆发前十年间,中德两国基于各自的利益需求,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保持着。较密切的关系。但是在德国政府内部,就对华和对日关系而言、又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同中国合作;一派则视日本为未来战争中的盟友。日本全面侵华以后,德国远东政策的重心逐渐偏向日本,其在华利益服务从于它的欧洲扩张战略。  相似文献   
8.
在陕西考察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7月17日上午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在西安共同参观了中德合资西门子信号有限公司。两国总理表示,中德关系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双方要把握机遇,不断扩大互利合作,推动两国经贸关系达到新水平。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中国与欧洲政府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但欧洲人的中国观则呈现出一种不相匹配的发展态势。对于中国形象的认知,欧洲人释放出的情绪是悲观的、消极的,在过去十年中,呈现出消极情绪增长而积极情绪下降的态势。1官方与民间中国观的相互对立冲突形成了对华认知的欧洲悖论,而在作为中欧关系"领跑者"的中德关系之中,这一悖论体现得尤为明显。本文从"官热民冷"的中德关系这一个案入手,考察对华认知欧洲悖论的根由,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时间顺序为线索考察了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德关系、国民政府与纳粹政府时期的中德关系、日本与德国从针锋相对转为军事同盟国时期的中德关系,阐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德之间由合作到分裂的简单而又复杂的关系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