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教育   35篇
科学研究   3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乐论,多在世态人情的叙事中加以表现,深入研究其意义能发现音乐与美学理论的许多根本问题,如音乐审美活动之于人的专对性、音乐情感的本真性、音乐文本的多义生成及其与接受者的对象化关系的论说,生动反映出自然朴素的美学崇尚,以及对社会、人生与生命的感悟。  相似文献   
2.
《乐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较为完整的音乐类书籍,书中记载了乐器词共19个,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先秦时期的乐器及音乐状况。《乐记》中的乐器词,按制作材料划分,有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乐记》中乐器词的相关记载,反映出先秦时期音乐在祭祀、舞蹈、宴客等场合的广泛应用,也反映出音乐的等级区分、音乐的德化功能以及儒家推崇古乐、和乐,反对新乐、侈乐的音乐观点。  相似文献   
3.
约在万历十四年至十五年间,和李攀龙、王世贞鼎足而三的吴中耆宿刘凤与汤显祖书信往来,就当时如何复古乐、复古文学颇有议论。其核心问题有二:一是重器数与重人声,二是尚北音与尚南音,而直接反映了嘉靖以来,尤其是隆万之际,以江南为中心,南北会通风气下,文坛的复杂变动,并直指当时政治的复杂变局,及其影响下士林精神的嬗变。可以说,无论在乐学还是在文学上,刘、汤二人的具体主张其实颇有相通之处,但是,一个志在复古乐,一个却以今乐(曲)自放,最终在精神志趣上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4.
荀况,作为儒家产场的坚定维护,在孔子“礼乐”思想的基础上,第一次比较深入全面地探讨了“礼乐”思想的内涵及其作用,本对荀况《乐论》中的礼乐作用进行了分析叙述,以图对中国古典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郭店简”与“上博简”是近年来较为重要的出土文献。从内容来看,它们收录了一批先秦儒家文献,对于今人了解先秦儒家乐教思想有重要意义。这主要表现在:第一,“郭店简”继承了孔子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在化重构,通过“以情释乐”,将情感树立为音乐得以产生的形下本原以及乐教得以生效的前提,深化了儒家乐教的内在转向;第二,“上博简”中的《孔子诗论》收录了一批极可能是孔子本人对《诗经》中诸多篇章的解读,能对今人探析孔子所说“郑声淫”的含义、郑声与郑风之关系等重大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第一篇音乐美学专著《乐记》是在荀子《乐论》的影响下产生的,它从"情感与艺术"的关系、"礼乐关系"及"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三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荀子《乐论》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儒家礼乐思想与道家自然乐论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上所持的不同音乐美学观点。这两种观点的提出是因其两家在思想基础、处世态度及审美理想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尽善尽美是儒家的审美理想,它与道家大音希声的审美理想相比较是具有较为浓厚的功利色彩的)。与此同时,儒、道两家又是以中和、淡和为共同审美准则的。因此,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既互相对立斗争,又互相吸取交融。其主体是儒家的,局部是道家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诗论与乐论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在辑录诗学文献时应考虑辑入乐论材料,但由于二者也存在明显区别,因此在辑录时应采取选录的方式。本文综合中国古代诗乐关系的发展过程及两汉乐论材料的特征,提出两汉诗乐材料辑录标准总体来说是"与诗相涉",具体呈现为出现诗歌之名、诗歌之辞,或出现"诗""歌""乐"三个概念,或出现琴曲、舞曲之名的乐论材料应被辑入两汉诗学文献,而仅出现"声""音"这两个概念,或专论音律、乐器的乐论材料不应被辑入两汉诗学文献。最后,根据此类材料的内涵特征,将其命名为"两汉诗乐材料"。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魏晋的社会特点介绍了当时玄学的著名代表人物嵇康的性格特征,概述了其在《声无哀乐论》中所阐述的“声无哀乐”的观点及思想。  相似文献   
10.
魏晋之际玄学之风盛行,两汉居于正统地位的儒家传统群体价值观念与道德标准受到了士人们的质疑,他们把目光转向了老庄思想,试图从中寻找到超越传统儒家思想的个体人生价值意义.当时,嵇康著有<声无哀乐论>,主要从反对儒家传统乐论所认为的音乐是人的情感的表现、声有哀乐、"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乐记>)的观念出发,提出声无哀乐、"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声音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的思想,把音乐从儒家传统文艺观中解放出来,赋予其独立的地位,使之成为修身养性之道,成为个体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理想独立之途径和方法,其观点具有鲜明的反儒学思想精神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