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4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4079篇
科学研究   157篇
各国文化   65篇
体育   105篇
综合类   102篇
文化理论   56篇
信息传播   292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39篇
  2022年   175篇
  2021年   132篇
  2020年   152篇
  2019年   167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207篇
  2014年   490篇
  2013年   369篇
  2012年   285篇
  2011年   357篇
  2010年   345篇
  2009年   294篇
  2008年   347篇
  2007年   247篇
  2006年   174篇
  2005年   158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女性作家群体的崛起是河南文坛的新现象。以邵丽、乔叶为代表的女性作家最初大胆书写女性情感经验,接受后现代主义观念,质疑由男性作家主导的本质化宏大叙事,为河南文学提供了新的面相,冲击了当代文学中以表现乡土苦难、批判乡村权力见长的"中原经验"。女性作家的创作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逐渐摆脱了单向度的女性意识表达,对社会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深入的体认,开始直面城镇化转型中的中原大地现实,创作出了社会关怀强烈、生活观照深入、情感指向博大的作品,较好地丰富了当代文学中的"中原经验"。  相似文献   
3.
以乡土和公路作为主要元素的轻喜剧《过昭关》在类型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借助"乡土"这个底色元素完成了中国公路电影类型的范式升级。《过昭关》关注当下城市化进程中乡土与人情的变迁,观照在大时代辗转中失语祖辈一代的心路历程,带有历史与伦理的二律背反式思考意味。影片试图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弥合老中少三代人价值观念的裂痕。  相似文献   
4.
波眠是生长在甘肃陇南地区的一位诗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波眠的乡土以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悟表现了与这块土地上父老乡亲同体共命的感情。“倾诉与呼唤”是波眠乡土诗的主旋律。在艺术上 ,波眠的诗表现为特色鲜明的乡村事象与独特生命体验的同构谐生 ;同时 ,波眠的诗是凝重的 ,但一些诗在凝重中却又给人以孩子般的天真与清纯  相似文献   
5.
《西湖情》湖上集体婚礼,于80年代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而渐成规模,并于1999年冠以“玫瑰婚典”的称谓,成为杭州金秋国际旅游节的重点项目之一。婚典仪程由浪漫之旅、爱满西湖和世纪华典组成。婚  相似文献   
6.
7.
长江大学建筑学专业有两个立足点:其一是历史文化名城荆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乡土气息,其二是地方院校建筑教育的生存发展空间。建筑教育应该同本地具体的区域经济、历史文脉、生态环境相结合,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研究并促进乡土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完美和谐,引导学生探求一种具有乡土特色的建筑创作思想和理念。  相似文献   
8.
乡土历史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了解家乡历史,进而树立爱家乡意识的一种途径。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并了解本省本地区的历史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朱英 《钓鱼》2005,(6):42-42
佛教之国印度,地处北回归线,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早春二月已是绿叶满枝、繁花似锦了。人们穿着缤纷的春装,迈着轻盈的脚步,行走在大街小巷,处处呈现出一派南国风情。闲来无事,人们就喜欢在恒河上野钓。  相似文献   
10.
同礼会、文化的历史发展一样,文学的历史也往往呈现出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那些具有共同审美追求的作家,他们之问有相当深刻的心灵的“默契”。当我们把视野投向新文学运行的历史轨迹中时,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乡土小说和时隔60多年后的寻根小说的作家的“默契”自然地进入我们的眼帘。从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飞扬和流动的视角来看,二者不仅是相通的,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在有声有色的地域性文化中所表现的自然生态下的生态和心态,以及渗透于其中的文化价值取向与审美追求是相近的。它们的出现不仅不是对现实的疏离,相反却是文学现实主义精神进一步走向深入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