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信息传播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雯琪 《新闻窗》2011,(3):64-65
2011年春节期间,一场声势浩大的"微博打拐"行动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广大博友中迅速传开。事件起于中国社科院学者于建嵘教授所发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该微博经热心网友不断转发,形成强大的舆论传播力量,并吸引了传统媒体的跟进与关注。  相似文献   
2.
《新闻天地》2011,(8):11-12
当联合国开始在新浪微博含蓄地向中国催款,当美国驻华新大使来华前先对中国的微博产生兴趣,我们有必要在2011年刚刚过半的时候,回头看看这些日子微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好人好事微博打拐这恐怕是微博在2011年的第一声呐喊,也是迄今最有力的微博行动之一。从春节前开始.著名学者于建嵘开设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倡议网友拍城市街头的年轻乞讨者.解救其中的被拐儿童。  相似文献   
3.
石勇 《学习之友》2014,(8):28-29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2014年可以说是塑造未来的最关键一年。 社会各群体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态度、他们的博弈能力,以及舆论格局,是社会层面的背景。为了搞清楚这个社会背景,记者访谈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教授。他对当下中国社会各群体的心态有独到的观察。  相似文献   
4.
杨敏  魏然 《学习之友》2010,(8):24-27
1968年1月,《出身论》作者遇罗克被捕,并于1970年3月5日被执行枪决。这一年,遇罗克27岁;这一天,是学习雷锋的纪念日。40年过去了,雷锋依然是榜样,知道遇罗克的青年人却越来越少。2009年清明节,遇罗克雕像在北京通州宋庄美术馆落成,学者于建嵘曾陪同一位名校毕业的年轻法学博士参观,博士指着新落成的雕像问于建嵘:遇罗克是什么人,人们为什么要为他献花?于建嵘有感于此,撰写了文章《请记住那些曾仰望星空的人》。  相似文献   
5.
12月3日晚间,在留下机票钱之后,于建嵘—个人怒气冲冲地返回了北京。当天,这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研究员在某省的一个“三农”论坛上发言,呼吁“土地流转”要谨慎选择“路线图”。  相似文献   
6.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12岁的王纪涵立志将公益进行到底。这个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男孩,把做公益当成自己最快乐的事。王纪涵读三年级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爸爸到黄骅市参与于建嵘教授发起的"随手送书下乡"和"关爱乡村教师"活动,他用自己的压岁钱买了几大包文具,捐助给贫困学生。王纪涵在与贫困地区的小朋友互动交流时,心灵受到了很大的触动。通过这次经历,他发现,原来身边还有很多小朋友吃不饱饭,穿不上暖  相似文献   
7.
《中国教工》2011,(5):46-46
著名学者于建嵘日前在媒体发表文章指出,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增多最为重要的原因是,部分社会体制的僵化和惯性,缺少足够的弹性来容纳、适应实际生活中经济结构、公民权利意识等向现代化的迅速转型。要真正解决目前中国的问题,需要多设“减压阀”,或者说,要全面建立制度性的社会减压方式。  相似文献   
8.
精华 《新闻天地》2011,(3):46-47
寻子三年,微博帮忙终团圆 一场在微博世界里发起,并迅速蔓延到现实生活中的打击拐卖儿童和解救乞讨儿童的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今年年初,一位儿子被拐的福建妈妈给中国社科院教授于建嵘寄来一封求援信,希望他通过微博帮助寻找孩子的下落。  相似文献   
9.
只要评价我的时候说“他,于建嵘,讲了人话”,我就满足了  相似文献   
10.
在学者的理想中,“布依大院”计划并非要做成“乡村致富”的样板工程,而有着更深层面的意义,即探索“建立乡村公共生活规则,重塑乡村公共生活空间”的实验。但这个多方其赢的乡村建设计划却被拉扯进了地方政府复杂而微妙的官场逻辑中,结果难以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