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新闻界》2016,(24)
国家认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心理机制,信息时代下互联网的流行为国家认同的构建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思考。南海仲裁案等群体威胁性事件以互联网媒介为载体,传播了民族主义情感、强化了内群体偏好,有利于网络使用者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利用"蚁坊"互联网大数据分析软件,以"南海仲裁案"为例,通过分析互联网上500逾万条舆情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关键词提取、主题聚类分析,从而获取到该事件的传播模式、事件中媒体和网民的主要观点以及关注人群等结果,对互联网媒介是否有利于国家认同的构建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南海仲裁案"出发,对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国主流媒体和以《华盛顿邮报》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媒体关于"南海仲裁案"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从形式特征、报道内容、报道倾向三方面分析《人民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如何报道南海仲裁案,揭示重点报道内容所蕴含的意义,分析其建构的中、美、菲三国不同的国家形象,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深层次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蒋玉鼐 《中国记者》2016,(12):19-22
2016年7月12日,海牙临时仲裁庭就菲律宾单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公布所谓最终裁决,此事件成为我与西方主流媒体争夺话语权的重要战役。在这场国际舆论斗争中,海外社交平台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选取新华社与美联社Twitter英文主账号为研究对象,抽样分析了348条相关报道。通过对这些报道获得的转推数、点赞数的量化分析,评估两家媒体报道的效果、梳理有益做法,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相关媒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菲南海仲裁案中仲裁庭对中国在南海的历史性权利的判断存在很大争议,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框架下解读历史性权利存在局限,应当跳出《公约》框架去理解历史性权利。中国主张的历史性权利有着充分的历史以及法理依据,其产生要早于《公约》所设定的海洋权利制度。历史性权利的范围包含了岛礁归属权与历史性捕鱼权,南海断续线可以被视为岛礁归属线。国际法院以及仲裁庭的判例表明,历史性权利所包含的海洋地物以及权利范围在划界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由此可见,菲律宾的诉求实质上属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98条提及的海洋划界或历史性所有权的争端,应当在管辖权阶段就被排除。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与民族主义话语依然强劲。大众传媒作为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者,在民族主义话语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日常报道中,大众传媒应建构理性、积极的民族主义话语,形成大众传媒、民族主义、国家政策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数据     
《网络传播》2006,(5):10-11
我国的博客托管网站己超过500个,国产网游己占市场六成份额,全球网站总数达8065万,2005年数字音乐收入11亿美元,域名争议仲裁案突增600%  相似文献   
7.
在南海仲裁案的国际舆论交锋中,美国媒体凭借着优势话语权,影响着国际社会对南海问题的认知。我们必须认识到美国开展舆论外交的本质,积极解码美国媒体的议程设置模式,认清相关报道背后的国家利益指向,努力从中寻找我国舆论应对和国家形象塑造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