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与科学》2019,(2):81-87
以中国传统武术的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蕴含的"意""阴阳""过程哲学""道"思想进行系统分析,认为:对"意"的体认贯穿武术习练的整个过程,由此也铸就了中国武术的神秘意象,表现为:武术习练过程中对于"意"的追求是习武者本体"体认"的感悟过程;传统武术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整体性的"出神入化"之意境,"拳脚"与"意气"合一是中国武术的灵魂所在;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遵循了"立象尽意"的核心言说方式。"阴-阳""虚-实""动-静"的统一、对立与互化建构了传统武术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表现为:"阴-阳"对立、互生、平衡的哲学认知建构了武术理论的基础;"动-静"对立运动关系蕴含"形-神"的变化与融通;"虚-实"变幻莫测彰显了传统武术招法的玄妙。"艺无止境":传统武术习练彰显"过程哲学"的思维特征,表现为:传统武术习练是追求更高层次的"过程文化","由技入礼"传统武术习练过程是礼仪规训的过程,"武以德显"武术习练过程是完善人性过程的历练。"由技入道"追求内在修为的过程是传统武术文化的最高境界,表现为:由技入道,技近乎道:传统武术追求技击法则的玄妙之道,以身演道:传统武术以身体实践彰显技艺与人生之道。  相似文献   
2.
在唐代,道教极为兴盛,女性入道盛极一时。这种现象既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原因,又有复杂多变的具体情况。鱼玄机作为一名女道士,除了受社会原因的影响之外,还有其自身原因和经济上原因。  相似文献   
3.
阮籍虽然不像嵇康那样嫉恶如仇,轻肆直言,但也不是黑白不分只会委曲求全苟活于世的文人。阮籍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哲学观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阮籍的思想早期以儒为主,中期调和儒道,晚期由儒入道。其主要思想集中反映在早期的《乐论》《通易论》、中期的《通老论》、晚期的《大人先生传》等著作中。  相似文献   
4.
金元全真教女冠人数众多,对金元社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她们的入道原因:1.与金元国家政策有关;2.与全真教内领袖平等对待女性有关;3.女性的自身原因。  相似文献   
5.
作为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诗史品格中,有着中国先民技术活动的早期映射。在具体作品中呈现出“顺天应时”的技术应用旨归,并由此折射出技术“由技入道”、“天人合一”、“和谐融通”的鲜明特点,在技术发展上呈现出“以道驭术”的道德指向,技术应用上呈现出“经世致用”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6.
"以慢致快""以静制动"是太极拳的基本要点,如何"以慢致快",如何理解"以慢致块"是习武初学者理解太极拳理论的关键。本文从拉长攻击过程、动作自动化和"入道"等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太极拳"以慢致快"的含义。以期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伏牛 《文化学刊》2016,(4):230-232
20世纪40年代,陈寅恪、陈垣二位先生分别考证认为杨妃入道之年应在开元二十九年(741)正月二日。南北二陈,遥相呼应,成就学林嘉话。学界曾视陈垣先生文为考据典范。但细检其文,对朱彝尊结论的批驳尚不充分,个别地方亦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8.
龚自珍的散文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启蒙思想,对近代反封建的民主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多年来,论者对其诗作研究较多,对其散文则较少涉及。梁启超、刘师培、齐思和只取龚氏散文之一端,持论并不恰当。本文论及了龚氏散文主张,再以“寓言体散文”、“近于‘实录’的记叙文”“‘尊史重道的’议论文”三大类,概括了龚氏散文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武当派是中国武术界大派之一,由明张三丰所创,武当派发展起伏不定,武当派的影响与日俱增,他的功夫、人品以及对革命的支持,使他成为近代武当一派最有影响的人物[1]。  相似文献   
10.
作为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诗史品格中,有着中国先民技术活动的早期映射。在具体作品中呈现出"顺天应时"的技术应用旨归,并由此折射出技术"由技入道"、"天人合一"、"和谐融通"的鲜明特点,在技术发展上呈现出"以道驭术"的道德指向,技术应用上呈现出"经世致用"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