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554篇
科学研究   117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0篇
综合类   38篇
文化理论   11篇
信息传播   39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迅 《传媒》2002,(6):29-29
前不久,《家庭》杂志因刊载假新闻《斗智斗勇:女记者与“狼”共穴61天》(以下称《共穴》)而向山西省记协道歉。作者季风振振有词——文章“内容没有损害任何一位记者的声誉”;而编者代表称:作者“用当事人的假照片蒙骗《家庭》杂志社,我们也是受害者”;作为山西省新闻工作者的代表,省记协负责人说:“山西没有的事,而《家庭》杂志却做了特别报道,我们要发表声明和公告,并将诉诸法律。”相关主体纷纷亮相,作者申辩,编者诉冤,被报道者主张权利……然而在笔者看来,这里还缺少了两个最重要的主体——广大受众和媒体行业。 试问:被欺骗的受众,他们从新闻媒体获得真实信息的权利应  相似文献   
2.
媒体宣称自己是"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和代言人,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看法,并且部分地造成了媒体在当今中国社会的角色错位.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保障新闻机构和新闻采编人员依法从事采访活动,维护新闻机构、采编人员和新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规范新闻采访秩序,打击假记者的违法活动,新闻出版总署11月7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采访活动保障工作的通知》。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大部分掌握在政府手里。①政府、媒体和公众都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参与者。政府希望更好地公开信息,媒体要求更多地传播信息,而公众要求接受更全面、具体、顺畅的信息。在政府信息公开的过程中,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有交合的部分,但同样存在冲突。也就是说,信息公开是有一定界限的,  相似文献   
5.
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侵害名誉权,主要表现为新闻作品中存在有侮辱和诽谤的内容.新闻诽谤即新闻严重失实或基本内容失实,损害了他人名誉;新闻侮辱即新闻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损害了他人名誉.①具体形式主要有:新闻事实完全失实、凭空捏造;采访时只听取一家之言、未对情况进行核实而造成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失实;报道内容真实但使用了侮辱性的语言诽谤他人名誉等等.  相似文献   
6.
公共图书馆制度是适应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而产生的公益制度,它由初期的公益活动发展为当今国家为保障公民文化权利实现的重要公益制度,充分体现社会效率和公平正义的价值;公共借阅权制度是维护版权人个人利益的制度;对于公权力而言,如果在公共资源无法同时满足公共图书馆制度的公益和公共借阅权制度的个人利益时,应当优先维护公共图书馆制度的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7.
罗昕 《新闻知识》2008,(1):64-65
一、手机媒体: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新渠道在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进程中,"安徽五河短信案"、"重庆彭水诗案"、"厦门PX事件"开辟了"短信干政"的独特渠道,具有新时代的标本意义。在传统表达渠道受阻的现实困境下,手机媒体成为继因特网在保障公共利益方面的又一有力突破口,发出了公共治理的强势声音。党的十七大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的高度,已经明确提出:"要健全民主制  相似文献   
8.
犯罪新闻报道容易与公民的名誉权产生一定的冲突,引起各种名誉权纠纷,很多记者因为报道犯罪新闻出现侵权被告上法庭。新闻媒体应该学会事先的预防和事后的抗辩,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张斌 《中国广播》2006,(6):22-23
广播作为一种大众媒体,从世界范围看,具有三重属性,即: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和公共属性。就我国而言,政治属性是指广播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人民的“喉  相似文献   
10.
韩放 《记者摇篮》2006,(8):30-30
隐性采访可以最大限度地逼近事实真相,采集到公开采访无法了解到的新闻事实,揭露大量腐败、黑暗的社会现象,满足受众知情权及其对媒体惩恶扬善的心理期待,赢得了百姓的掌声和记者们的喜爱。但隐性采访也存在法律及道德上的悖论,只有对其进行规制,才能使隐性采访合理有序发展。一、隐性采访的限制1、记者伪装身份进行隐性采访应慎重。伪装身份意味着欺骗,应当不得已而为之。只有当欺骗比起对方的卑劣行径是微不足道的,揭露这些卑劣行为对于公众极为重要,通过公开采访又无法获得相关信息时,隐性采访才可以认为是正当的。记者不能伪装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