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0篇
教育   80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正是封建社会里无数青年男女的悲剧。从古以来的善良读者无不给刘兰芝以深切的同情。笔者以为兰芝悲剧最深刻的原因在于:她追求的爱情幸福和封建礼教发生了冲突,这就决定了她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2.
《孔雀东南飞》作为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乐府双璧"之一,在中国文学乃至文化中享有崇高声誉,但是关于其主题的争论,仿佛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所谓主题,也就是作者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孔雀东南飞》中正面人物是刘兰芝和焦仲卿,他们的动人之处在于忠于爱情,甚至不惜以死相殉。所以,歌颂青年男女对忠贞爱情的坚守,是本诗的一个显性主  相似文献   
3.
传统说法是刘兰芝只有个性,有反抗意识的叛逆女性,遭焦母不满,致驱遣回家,针对这一看法,作者从三个方面对这一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刘兰芝被逼走是因为不生育。  相似文献   
4.
《孔雀东南飞》不仅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一定的婚姻制度,本文针对这个问题分析了汉代婚姻制度中母权的高高在上与出嫁女子低下的地位、汉代的遣归习俗、再嫁观念等,以期望能对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范桦 《考试周刊》2010,(2):54-55
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及北朝乐府《木兰诗》是中国文学史上女性追求自我尊严、争取个性解放母题的代表作。刘兰芝和花木兰两位颇具代表性的女性刚柔相济.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大部分女性的共性。  相似文献   
6.
汉代妇女在婚姻关系中的地位较之以后的宋元明清等朝代要高一些,因为自宋朝理学兴起以后,妇女所受的约束大大增加.汉代人们对女人再嫁这种现象,也不会像宋代理学兴起之后那样认为是大逆不道.所以,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形象就更具悲剧色彩.为了爱情的忠贞,宁可“举身赴清池”也不愿嫁入豪门,正是这坚贞不渝的爱情,使一千多年以后的我们被深深的打动.  相似文献   
7.
对于刘兰芝这一人物形象,目前学术界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其是封建礼教的反抗者。本文中,笔者独辟蹊径,从刘兰芝和焦仲卿这两个人物着手,提出刘兰芝并非封建礼教的反抗者,而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  相似文献   
8.
学习《孔雀东南飞》一文,有同学根据刘兰芝"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一句,便断定她是个左撇子。刘兰芝果真是个左撇子吗?显然不是。实际上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9.
《孔雀东南飞》的女主人公刘兰芝是一位有着传统美德的女性。她不但有着无与伦比的外在美 ,同时也具备无可挑剔的内在美。除了这些封建社会女性必须具备的传统美德之外 ,在她的身上还闪烁着现代女性意识 :自尊、自强、清醒、刚毅……这一切不但没有给她带来好处 ,反而加速了她的悲剧命运。她身上的人格魅力危及到婆婆的家庭地位 ,所以为婆婆所不容 ,并以“举动自专由”为借口遣送回家。最后刘兰芝以死维护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相似文献   
10.
《孔雀东南飞》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诗中刘兰芝的“遣归”问题是个关键性的问题,应该有一个合乎作品实际的正确说法。但长期以来,各种文学史和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中,一直对这一问题存在着理论上的误导。各类撰述一般都孤立地抓住个别诗句,认为刘兰芝不是“被遣”而是“自请遣归”。当然这样的分析,理论上是有足够的“高度”,刘兰芝性格中“革命”和“解放”的程度也够彻底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