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永贵  王静 《出版史料》2004,(3):98-101
说起北新书局,不能不从北京大学新潮社讲起,因为两者之间在历史渊源上,有着前接后续的关系。这种继承关系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过去研究者非常关注鲁迅与北新书局的关系,却忽视了对鲁迅与北新书屋二者关系的考察。从预先筹备到最终关闭,北新书屋几乎贯穿了鲁迅的整个广州时期。鲁迅与北新书屋之间相互勾连的重要史实,一方面还原出北新书屋的基本历史轮廓,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广州时期鲁迅的革命思想。北新书屋承载了鲁迅对青年、读书、革命等诸多方面的理想和规划,它的倒闭象征着鲁迅理想的破灭和规划的落空。  相似文献   
3.
《出版史料》2003,(4):83-83
1932年,北新书局被迫停业,改名青光书店,一年多后才得以恢复旧名。事情的起因是:该局出版的民间故事小丛书中的《小猪八戒》一书封面激起穆斯林的愤怒,斥责它侮辱了穆斯林习俗,他们成立了上海十坊回教礼拜寺联合会,一面请律师与北新书局谈判,一面向国民政府请愿,全国各地的穆斯林纷纷响应声援,闹得全国一片沸腾。  相似文献   
4.
白马湖     
正今天是个下雨的日子。这使我想起了白马湖;因为我第一回到白马湖,正是微风飘萧的春日。白马湖在甬绍铁道的驿亭站,是个极小极小的乡下地方。在北方说起这个名字,管保一百个人一百个人不知道。但那却是一个不坏的地方。这名字先就是一个不坏的名字。据说从前(宋时?)有个姓周的骑白马入湖仙去,所以有这个名字。这个故事也是一个不坏的故事。假使你乐意搜集,或也可编成一本小书,交北新书局印去。白马湖并非圆圆的或方方的一个湖,如你所想到的,这是曲曲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出版与教育、文学之间有着较强的共振关系.维新思潮促进中小学教科书编辑制度的确立及现代化;五四思潮对于新文学出版业而言,是一种必要的发生装置.以北新书局为代表的一批新文学出版机构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出版企业编辑制度的现代化与社会的现代化之间存在着强烈的耦合效应.  相似文献   
6.
韩元春 《出版广角》2016,(17):64-66
20世纪20年代,李小峰创办的北新书局在民国中小型出版机构中具有代表性。不同于其他出版机构在当时出版重镇上海的兴办与集结,北新书局的书刊出版却经历了由北向南的迁移和空间转换,从而造就了其独特的文化出版格局。作为一家中小型书局,北新书局在竞争激烈的出版生态中积累的书刊出版方向调整的与时俱进性、作者与编辑团队建设的品牌化、出版格局的多元化与编辑理念的独创性等独特发展经验,奠定了其在中小出版机构中的引领地位,对当代出版机构的发展探索也不乏启迪。  相似文献   
7.
正箧中有薄薄一册开本窄长的《文人印象》,赵景深著,北新书局民国35年(即1946年)出版。这本书历时久远,买来的时候很是残破,但因为它相对稀见,笔者也就没有计较这类品相问题,购入来权作一段人书邂逅经历的见证。该书作者赵景深为1902年生人,以戏曲研究及教育著称于世,除此之外,他还是一名新文学作家、编辑和文学史家,是中国现代文坛中的亲历者和众多事件与作品的见证人;出版该书的北新书局,为与中国现代文学紧密相连的一家出版机构,我们单看其先后出版24本鲁迅著作的业绩,以及著名出版人张静庐所给的"新文学出版的老大哥"之赞誉,就知道它对于现代文坛的重要性了。  相似文献   
8.
周氏家族首席法律顾问朱妙春律师近日透露,从1925年前开始,鲁迅曾把自己的主要作《呐喊》,《中国小说史略》等,托给自己一手扶植的北新书局印刷出版,1928年鲁迅到上海后,交给北新书局的印刷的作已增加到9部,销路也很好。[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中国德育》2014,(20):64-65
正走进成都市北新实验小学,钢结构的回廊连接着炫彩的教学楼,孩子们跳跃着穿梭其中,让学校充满着灵动与现代感。学校秉承"走进儿童世界培养世界儿童"的办学理念,在"立德于行乐学于心"的办学宗旨下,躬身践行"Children First"新儿童教育主张。建构体系,坚定育人理念少年儿童良好品格的形成不仅关系其未来生活的质量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校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到的:文明、和谐、平等、爱国、诚信、  相似文献   
10.
家住虹口.上下班,宝山路是必经之路.对每一个中国的出版人而言,走过宝山路时,最令人感慨和回味的,可能莫过于商务印书馆了.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这家曾位居世界三大出版商之列的中国出版界盟主,曾经铸造了绚丽夺目的文化风采和出版辉煌.虽然昔日位于宝山路上的出版"圣地"早已被当年日寇的炮火所吞噬,但它所出版的"万有文库"、"大学丛书"和<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等等,却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新文化发展进程,传播了诸多先进思潮,也为后世出版人在编辑策划方面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成功范例,是我国新文化发展的成果和出版业发达的重要见证.商务印书馆"激动潮流而不追逐潮流"的出版宗旨和在遭到日寇毁灭性轰炸以后提出的"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的复业口号,一向为后世出版人所敬仰,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精神和出版文化,和沪上"海纳百川"的特质是一致的,也代表着上海这颗"东方明珠"永恒的城市精神.虽说商务印书馆是当时中国出版业无可争议的盟主,但当时的沪上出版,也并非是商务印书馆一枝独秀,寡头垄断,而是呈现百花齐放的多元格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出版界,出现了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和开明书店等为代表的五六家大型出版社之间激烈竞争的局面,此外还有北新书局、良友图书出版公司以及亚东图书馆等多家中小出版社竞相活跃于上海出版舞台上.依托于得风气之先和海派文化的超强吸纳力,当时上海的出版业态已向文化产业转化,申城竟集聚了全国70%以上的出版社,执全国出版业之牛耳,是当时中国名副其实的出版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