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7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代的结束和开始都显得太有戏剧性。在北约进行了近7500次轰炸、利比亚内战持续5个月之际,在国际舆论还在争辩卡扎菲能挺多久、僵局如何打破之时,战局骤然出现突破,重重疑云笼罩在的黎波里上空。  相似文献   
2.
在资讯无孔不入的网络时代,被塑造出的完美强人形象,和他们所迷恋的权力一样,不堪一击。随着卡扎菲从的黎波里的遁去,强人政治也画上了最后的休止符  相似文献   
3.
出位     
《新体育》2012,(3):14-14
船票派送员 阿森纳球员拉姆塞的进球巧合让人恐惧。2011年5月1日.阿森纳主场1比0击败曼联,他打进全场唯一进球,翌日,本·拉登被击毙;10月2日,阿森纳1比2不敌热刺,他再次打进唯一进球,四天后,乔布斯去世:10月19日,他补时绝杀马赛,第二天,传来了卡扎菲死亡的消息。今年2月12日,阿森纳客场2比1逆转桑德兰,拉姆塞终于打破了长迭115天的进球荒,然而就在当天,美国歌手惠特尼·休斯顿离奇去世。  相似文献   
4.
【正】2011年10月20日,随着卡扎菲被俘身亡,利比亚战事基本结束。这场爆发于2010年年底并燃烧至整个中东、北非阿拉伯世界的革命,被西方媒体称之为"阿拉伯之春",并认为这是自1989年苏东剧变以来最重要的政治事件。有学者称,"阿拉伯之春"是第四次政治民主化浪潮。那么这一事件对世界和中国有何影响?该事件应当引起我们哪...  相似文献   
5.
国家(十)     
如果离开了自己的国家,你还会有什么?如果没有了自己的人民,国能是什么样?——题记"使馆也不同意你留下!"驻利比亚使馆的王旺生大使亲自来电催促。因为暴乱开始之后,妇女留下来后果不堪设想。"咱中土公司在利比亚有3500多人,如果员工们一听老板把自己的老婆先弄回国了,不更急死他们吗?我要留下,大伙心底兴许踏实一点。"平时非常温顺的赵淑华,这回非常坚决。  相似文献   
6.
姜树雨 《地理教育》2011,(7):127-127
近几个月来,“利比亚”、“卡扎菲”等字眼时常出现在各大媒体上,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这样一个国土面积不大、人口也不多的国家,为什么会遭到欧盟、北约等国家的“特别关注”?现从地理的角度解读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7.
刘武 《世界文化》2011,(5):41-43
2006年12月9日,我开车从埃及西北部的塞卢姆关口进入利比亚时,过关、人关之所以花了很长时间,除了当地人办事效率低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需要换车牌。利比亚的车牌比中国的宽而短,一般是白底绿字,上面一行阿拉伯文,下面就是几个简单的数字。其中有一块的车号是9465,我开玩笑说这谐音是“就是刘武”,这牌子就搁我开的车上吧,顺便我还拿着这块车牌拍了个照片,以验明正身。  相似文献   
8.
有关卡扎菲之死的图片报道,海外报纸上出现了大规模、大尺度,步调一致地刊登尸体照的现象,这在近十年来的世界报界还是前所未有的。这种集体突破新闻图片使用道德底线现象,值得研究。也有一些老牌大报坚守了图片使用的道德底线,小心翼翼地实践着报纸编辑在图片使用上的人文情怀,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自3月19日法、英、美等多国部队空袭利比亚以来,为了鼓励士气、争取民心和更多国际舆论的理解支持,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面对多国部队的空袭行动,广泛开展了另外一场没有硝烟的舆论战。  相似文献   
10.
《陕西档案》2011,(5):15-15
2011年9月2日,“人权观察”组织官员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发现一批秘密文件,显示美英情报机构先前与穆阿迈尔·卡扎菲政权情报部门往来密切。美英当局拒绝证实这批秘密文件内容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