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86篇
各国文化   4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锐 《文教资料》2011,(18):159-160
吴宓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人、红学专家、诗人,同时也是一代教育家。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吴宓无疑是思想上特立独行之人。曾经留学哈佛的他回国后大力提倡“人文主义教育”,主张以文教立国.培养“会通中西”博雅人才的精英教育.为中国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保存中国国粹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最后的声音     
吴音 《高中生》2012,(3):56-57
吴宓…………………… 遗言给我水喝,我是吴宓教授! 给我饭吃,我是吴宓教授!遗言透视吴宓(1894-1978),字雨僧、雨生,笔名余生,陕西省泾阳县人。1917年,23岁的吴宓赴美国留学,攻读新闻学,1918年改读西洋文学,  相似文献   
3.
在本世纪初期发生的东西方文化论争中,《学衡》诸子是被作为反对革新的保守派看待的。仔细考察《学衡》诸子当时的文化主张,其中不乏启发时人今人之处。其作为一种文化模式实际上失落在历史的缝隙之中,原因在诸子们行动上的陷入误区,学理本身的混茫。《学衡》诸子拟定的文化模式不是补偏救弊的对症良药,只是一种创造世界的新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4.
在90年代,我们听到一种说法:思想淡出,学术凸显;然而,我们在90年代还听到另一种说法:自由主义的言说。一种名牌思想并且通过学术的包装在90年代中国的市场上成为了一种流行时尚。对哈耶克、吴宓、陈寅恪、顾准、王小波的炒作成为了90年代的思想庆典。在90年代,我们到  相似文献   
5.
忽闻庞家驹老师去世的消息,一时难以相信。庞老师尽管已年逾九旬,但在我眼里,他始终是非常健康、乐观和平和的。作为晚辈,心中还一直想着近期要去看看他。不曾想,却成为永久的遗憾!社里要起草讣告,对庞老师的印象即刻清晰而强烈:作为清华大学中文系编辑学专业的创办人之一,对我国编辑学,尤其是科技编辑理论和实践及其人才培养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20年代初,梅光迪、吴宓等留美学人在国立东南大学创建了第一个西洋文学系,以传授纯正西洋古典文学为职志,并倡导新人文主义理想,不仅深受学生欢迎,符合当时学术界对外国文学的知识需求,而且在客观上也终结了由京师大学堂开启的重语言而轻文学的近代中国大学的外语教育模式.不幸的是,由于主政者在人事方面缺乏必要的克制与沟通,在学科方面又刻意拔高一方而压制另一方,物极必反,从而激化了东大内部的派系斗争,使西洋文学系的创办逐渐演变成了一场“悲剧式”的变革.其中英语系以张谔为首的语言派势力虽然充当了反对者的角色,但对于建立科学规范的外语科系设置无疑又起到了一种相反相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著名学者、诗人吴宓先生在自己的《日记》里记述了对《三国演义》的一系列看法:他认为该书是"真正的历史小说",书中人物、情节都是"典型";他提出,"正统"有二义,即"本义之正统"与"人为之正统";他强调,"艺术真实"源于"普遍永恒之道德观"。我们在吴宓先生的《日记》里看到了最真实的"吴宓"。  相似文献   
8.
深蓝 《教育》2011,(12)
吴宓是钱钟书的老师。据说钱钟书曾骂他笨,他一笑了之;他一生苦恋毛彦文,不惜与发妻仳离,却最终孤苦一人;他自号怡红公子,认为一牛肉馆名起名潇湘馆亵渎林妹妹,而前去砸馆;他认为愧对朋友吴吉芳,在吴去世后,他照顾朋友遗属,几十年如一日;他是中国比较文学的鼻祖,被人评价为博、雅、惠、通;他与陈寅恪的一世情谊为世人所称颂。  相似文献   
9.
周勇 《教师》2014,(22):1-1
正两千多年来,解读《论语》的人有许多,近来更是争谈《论语》,连"李鬼"们都争着要挤上讲台。但在这片喧嚣中,站在教师的立场来解读《论语》的依然不多,尤其是带着教师的喜怒哀乐走进《论语》的,更是微乎其微,让人觉得,与种种已被挖掘出来的"微言大义"相比,似乎教师的喜怒哀乐不在《论语》之中。但事实上,没有哪本经典著作像《论语》那样,生动细腻地刻画了教师的喜怒哀乐,其中许多教学场景,不是让人开怀大笑,就是让人豁然开朗。甚至让人觉得,一名不辱使命的教师所可能拥有的一切生命体验与心灵秘密都被《论语》点透了。  相似文献   
10.
作为戏剧家,吴宓的《陕西梦传奇》写求进步的少年不得志的困扰;由朗费罗长诗《伊芳吉琳》改编而成的《沧桑艳传奇》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这两部剧作都是有感而发的忧国忧民之作,而不是仅抒个人的儿女情长之曲。把外国古诗改编和创作成古代戏曲形式,既显示他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二重性,又显示他中西文学修养之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