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995篇
科学研究   55篇
各国文化   11篇
体育   65篇
综合类   54篇
文化理论   10篇
信息传播   1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147篇
  2012年   185篇
  2011年   213篇
  2010年   179篇
  2009年   162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205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体系的建构至关重要。通过公民道德体系的建设,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一个良好氛围,才能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因此,必须加强“三德”建设,将当代法制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相结合,德法并举,以法护德。  相似文献   
2.
《中国德育》2004,(5):13-14
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发出通知,就中小学如何开展诚信教育作出具体部署。  相似文献   
3.
学生张Z,高一入学时成绩、各方面表现都还不错。遗憾的是,从高一下学期开始,他的成绩直线下滑,整个人萎靡不振,行为散漫,有时从早读开始就昏睡不醒……这个学生到底怎么啦?原来,他和班上一名女生产生感情问题了,两个人经常晚上打电话、发短信到很晚,而且他的情绪也是时好时坏,根本无法把心思集中到学习上来……  相似文献   
4.
道德需要是推动个人生道德行为的原动力,道德需要与人们的利益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道德需要应该而且可以成为公民自觉自愿的追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道德需要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内在动力。“道德需要”理论强调在道德活动中主体的需要,能力,评价居核心地位,从而突出了人在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道德需要”理论同样强调道德建设中的实事求是原则,着眼于大多数群众的现实道德状况和道德需要,体现了道德建设向现实世界回归的趋势,“道德需要”理论着眼于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着眼于人的自面而自由发展,体现了道德教育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射箭运动员心理训练周期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系统论思想,对广东省射箭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周期化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心理训练周期化是实现长期系统心理训练的有效途径;周期化的四个阶段构成一个心理训练周期,并与技术训练同步进行,贯穿于运动训练全过程;本文提出的比赛“心理控制程序”和“舒适区域”心率参数经实践验证,具有科学性和应用性,对运动员发挥技术水平和提高运动成绩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2001年12月5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研讨会”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举行。这次研讨会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成都日报社评论部、四川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联合举办。来自理论、教育、文化、新闻界的专家学者共约80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围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7.
唤醒,是指当已有的知识,或已经解决过的问题,处于沉睡或孤立状态时,教学组织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过去的知识结构、思想方法,以更清醒的状态,解决当前问题的一种教学艺术.唤醒的生理机制,在于恢复、拓展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在新的情况下,使其重新接通的过程;唤醒,是一种再认识、再梳理、再联通、再创造,它并非简单地重复;唤醒,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常常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8.
9.
西方传统中的“公民不服从”是一种综合了道德、法律和宗教(或说精神信仰)三方面的一种行为或运动,至少从实践的角度看是这样,尤其是从其成功了的实践看是这样。我想我们下面可以按照由显到隐的次序,分别地从这三个方面来观察一下这一运动。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打破了学科本位的强调技术而忽视学习者感受与体验的“器物”性质,引发了教育者对教育理念的思考,形成教育价值与教育现实的撞击。新课程教育理念不提倡致力于训练受教育者的“获利”功能而更注重培育人的精神、关注人的发展。新课程更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态度,突出学习活动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重视学习过程与个人经验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