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教育   35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光富 《武当》2009,(7):42-43
在道教浩如烟海的养生理论力作中,我认为唐代高道司马承祯的《坐忘论》以其独到的见解,丰富的内涵,强有力的可操作性,成为我国道教养生术中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2.
庄子是先秦道家代表人物,司马承祯是唐代道教代表人物,二者生活年代相隔千年,但庄子有"坐忘"说,司马承祯著有《坐忘论》,在历史上均产生深远影响,二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及内在渊源关系,本文试图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3.
无为和坐忘是庄子思想的核心,但虚我以待、无欲无求的无为与精神上自由翱翔的坐忘看似矛盾。本文先从各自基本含义入手,抓住二者归因的相似点,通过对真人、无用之用等的剖析,解决二者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厉与西施,道通为一”——庄子审丑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认为,丑和美从道的观点看是同一的,万物一体,都是道的物化.在常人看来,"离形去知"的人是无用的,丑废之人是无用的;如果从道的观点看,物的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无用之材也有大用.一个人如果能"坐忘","离形去知",使之形若槁木,心如死灰,就能入道,这样就能遭遇灾难而等闲视之,视生死如气之聚散,保持一种愉悦而自由的心境.庄子的审丑观是一种遁世的消极的人生现在美学上的表现,然而却具有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和审丑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就西方传统思维模式走出困境做出思的努力,其意指诗意运思的道路即老子之道.然而,笔者认为,在最本原的层面,老子之道实相通于海氏存在论,而其诗意运思之道路,在某种意义上与老庄达于道境界的体悟之途有可探讨之处.  相似文献   
6.
本主要探讨庄子的审美境界,庄子审美的最高境界也是他的“道”的最高境界。庄子的审美境界是以“无为”思想为核心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庄子审美境界的美在极处,美在天然以及美在自由的特点。庄子哲学的最高境界也是他审美的最高境界,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认为达到这个审美境界的途径就是进行审美感受,即进行“心斋”、“坐忘”、“物化”,然后获得最大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7.
葛梦薇 《考试周刊》2007,(33):101-103
庄子的人生哲学以实现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为其根本宗旨,通过对人的境遇的理性思索和对儒家仁义礼法的批判,庄子从外在的处世之道(委蛇其形)和内在的精神超越(逍遥其心)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给予了深刻回答。委蛇其形为实现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提供了前提和基础,逍遥其心则为这种追求指出了方法和道路。对当代人来说,这种处世智慧和精神追求仍有着许多积极启示和可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8.
“庄禅合一”是中国艺术的逻辑起点,也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需要。本文将中国的艺术精神和西方美学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主客体是天然相融、交合的,万物之生命都表现为基本趋同的大化流行的有机律动,而不象西方,个体的审美观点与客体的存在是两个完全隔开的,可以独立存在的自身。本文还对中国艺术精神的蕲向和特征作了理性的归纳。  相似文献   
9.
庄子哲学的特色和精髓在于他的小宇宙哲学。他所提出的“我与万物为一”及其独创的“心斋”、“坐忘”、“朝彻”、“见独”,貌似神秘,被有些人视为“唯心”,其实是打开人类灵性与智慧的大门,是对人类学的独特贡献,具有永恒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秦文军 《健身科学》2012,(11):13-13
司马承祯认为,在道教信仰中,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所谓“道”,就是在养生的基础上使自己得到长生。因此,人生最大的目标应该是努力去养护、珍惜、发展生命的本身,将身体的养护置于一个极高的尺度之上。但道教中的养生方法有多种,诚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坐忘论》则从三个方面体现了司马承祯的养生思想:一是养生须静心。心神是生命存亡的根本,若心神虚静至极,意志平和,心旷神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