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庄子》33篇,一般都认为内7篇为庄子所作,外15篇、杂11篇则观点不一。古代注家曾指出其中有些作品并非庄子所作。近些年有不少论述庄子或涉及庄子的著作,不分真伪,将外、杂中部分词句当作庄子之文加以引用并大肆发挥,这种作法很不妥当。本文根据思想内容、语言风格对《庄子》外篇进行了全面的疏理。  相似文献   
2.
《抱朴子外篇》所载《庚寅诏书》,是司马睿在东晋建国之初颁发的一份比较重要的诏书。但由于史乏记载,学术界对此了解甚少。通过详细考辨相关文献,可以肯定,其具体颁发时间在建武元年(317年)三月初八(庚寅),主要目的是“备百官”,“彰宪典”,为建立东晋王朝做准备。  相似文献   
3.
葛洪是我国东晋时期的一位思想家,他有着多方面的贡献。他在《抱朴子·外篇》中提出了"宏邈淫艳"的辞赋观,在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中为陆机和刘勰架设了一座重要的桥梁,对此应给予高度评价。但是,葛洪毕竟首先是一个哲学家。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这样一个大前提,对他的辞赋观首先进行哲学探源,然后再进行文本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葛洪和他的辞赋观给予客观、合理的定位。  相似文献   
4.
北京番外篇     
《收藏》2013,(2):82
我们该如何看待2012的这场艺术表演大潮?如何在走马灯看热闹的环境之下去洞察真相?又如何预测不可知的未来文化?有人说,"青年艺术100"侧重客观而恰当地宣传和包装年轻艺术家的外部价值,而"未来展"则是中央美术学院在20年后又重新塑造了其掌握艺术史话语权的形象,而"两岸四地交流计划"则是关注少数人关心的边缘"侨艺"。那么在这样面面俱到,几乎概括了整个中国年轻艺术生态的三个大展之外,我们还能从什么角度去看"青年的""年轻的"艺术?下面是侧重"亚洲"概念的另两个喧嚣的大展。  相似文献   
5.
《抱朴子外篇》的骈化倾向,清代以来虽然不断有人论及,但至今仍然缺乏系统深入的论述。从行文、用典、四六、藻饰、押韵等五个方面入手,全面探究其骈化程度,可以发现此书的骈化虽然是初步的,但也是有意努力的结果;魏晋以来骈文的兴盛,葛洪今胜于古、注重文辞的文学主张以及对连珠体的广泛运用,是导致这种倾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张之洞不仅是晚清统治集团中有作为的中兴名臣,而且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创者.他一生都十分重视教育,他对中国传统教育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使中国近代系统教育制度得以形成. <劝学篇·外篇>里宣扬的发展留学教育的思想及改造旧书院、设立新式学堂的思想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思想观念的近代化.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7.
晁补之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词颇有东坡之风。其词集有《宋名家词》本、景宋本、清抄本、四库本、《石莲庵汇刻山左人词》等版本。在流传中,其词集存在名称、篇卷等争议:其词集名称既有《晁无咎词》,又有《琴趣外篇》《鸡肋词》之争;篇卷亦有一卷本与六卷本之别。《晁无咎词》各版本的形态及授受源流还需进一步考察,以期恢复其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8.
葛洪的代表作品《抱朴子外篇》,不仅是"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的杰出子论,也是"骋辞章于来世"的鸿篇巨制。此书的不少篇章具有设辞问答、铺陈夸饰、韵散配合、文多藻饰、取材广阔等特点,因而在文体上非常接近辞赋。葛洪在子书写作中对辞赋创作方法的吸收运用,不仅拓展了辞赋的应用范围,而且从文体上为子书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南北朝时期子论的再度繁荣,与葛洪等人在文体方面的尝试探索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9.
作为古代哲人、道家重要思想象的庄子,千百年来论者各执一说。本文依据史料,考辨了庄子生卒年代、故里、乡属;对庄子的人生哲理、修真养性、处世哲学等作了简要分析。《庄子》一书的思想内容与内、外、杂篇的划分,文中对一些有关资料进行比较后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0.
葛洪不仅在道教及相关的化学、医学等领域有卓越的贡献,而且在史学领域也有相当的成就.他重视著述立言,整理编撰了<西京杂记>等不少历史文献;及时总结东吴、西晋灭亡的历史教训,为东晋王朝提供历史借鉴;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肯定"今胜于古"是历史必然.这些都说明葛洪识见非凡,干宝称他"才堪国史",绝非虚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