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2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5762篇
科学研究   296篇
各国文化   163篇
体育   230篇
综合类   330篇
文化理论   81篇
信息传播   47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90篇
  2014年   472篇
  2013年   438篇
  2012年   478篇
  2011年   645篇
  2010年   641篇
  2009年   536篇
  2008年   720篇
  2007年   501篇
  2006年   360篇
  2005年   301篇
  2004年   274篇
  2003年   256篇
  2002年   248篇
  2001年   226篇
  2000年   218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孔子的官德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为修己正身、学思结合、言行一致、实事求是、自强不息、执两用中、以义制利、和而不同、举贤远佞以民为本等等。在官德建设已经成为道德建设一大重点的当代中国,继承孔子官德思想中的精华,无疑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孔子与老子均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以他们为代表的儒家和道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灵。通过对他们德育思想的比较,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启示,以改进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3.
运动后恢复过程长期以来一直是运动生物化学研究的重点,总结近50年来的研究成果,介绍运动与身体生化适应的基本特点及身体运动能力提高的基本规律,为科学训练提供应用性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恒德久远 ,择乎中行 ,是孔子道德修养论和儒家处世哲学中的思想精髓。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要坚持道德修养 ,而没有“恒德”和“中行”这两点作支撑 ,就很难达于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要做到道德操守的恒久持一 ,就必须择乎中行 ,只有中行而不走向极端 ,才可以持之久远。孔子的道德修养论虽然具有积极地进取性和斗争性的一面 ,但更注重在伦理道德思想中建立一种相互制约的平衡机制 ,并始终把中庸精神看做是这一平衡机制的核心和其道德精神的最高诉求。  相似文献   
5.
6.
<史记·孔子世家>是正史中有关孔子行状,言论的最早传记.该文探讨的问题主要是孔子诛杀鲁大夫正卯的真实性和孔子与<易经>的关系.在总结和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了孔子诛杀少正卯为伪说和孔子作<易>传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对影响优生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几种主要优生方法.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是一些学、专家进行探讨、评析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之一。其争论主要在于:对“类”字的不同理解,对“教”字的各种看法。现在对这个概念的解释已基本形成共识,但对“有效无类”教育主张的系统论述还较缺乏。本从“有教无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实施的目的及配套教学方法两大方面来系统地论述“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并从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及教学方法三方面论述了“有教无类”与“全民教育”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章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知行问题的探索和争鸣,透视了中国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深邃思考。阐述了对知行问题的争论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从混沌到科学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简要介绍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一书中关于心灵和物体(即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的本质属性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主张,力图揭示洛克在心身关系问题上由于受经验论的影响一方面陷入二元论与交感论的矛盾之中,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动摇于一元论与二元论之间所带来的有利于西方心身学说向前发展的倾向,从而使人们能够合理地把握洛克的心身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