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教育   8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以张謇为代表的清末江苏立宪派在宪政改革运动中积极筹备江苏谘议局,启动地方议员选举,组织筹划了三次国会请愿运动,在反对专制、促进民众觉醒、宣传爱国和民主精神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19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在英属印度推行宪政改革,增加总督参事会中印度人成员的名额。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印宪政改革则与印度问题的最终解决即权力移交问题联系起来。英国的政治精英认为,将政权移交给一个统一的印度政府可以在最大限度内维护英国在印度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战略利益。1918年《蒙塔古-蔡姆斯福德报告》提出由英属印度和印度土邦组成全印联邦的设想,此后的宪政改革努力如《西蒙委员会报告》、圆桌会议、《1935年印度政府法》、内阁使团方案一再重申并不断完善联邦方案,以便在和平统一的基础上移交权力。  相似文献   
3.
清末宪政是晚清政府尝试用改革的手段,逐步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一次尝试.它是晚清政府为解除内忧外患的国内外形势被迫进行的政治体制变革.  相似文献   
4.
张之洞调停满汉畛域的努力与晚清政局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汉矛盾始终是支配晚清政局走向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晚清重臣张之洞鉴于满汉矛盾日益尖锐的严重局面,从稳定满清王朝统治基础出发,呼吁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调整满汉矛盾,尽早将化解满汉畛域问题纳入政治改革纲领。但是,由于皇族擅权、亲贵用事,满汉矛盾不见消解,反而日益尖锐,国事不堪收拾,终至崩溃。张之洞虽身为枢辅重臣,眼见亲贵并出,国事日非,却在专制体制的钳制下谏诤无效,一筹莫展,最终忧郁抱憾而卒。满汉畛域对于晚清政局的演变和张之洞的政治生涯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国家底线     
"一个国家,一部宪法,一种命运"古代封建政权显然没有能够解决"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问题。不管多么圣明的君主,不管其本人和他的继承人多么能干,不管他的政府如何勤政廉政,最终都没有办法打破"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历史魔咒。以中国历史为例,从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很多朝代都只有几十年、一百年左右的"寿命",能够超过200  相似文献   
6.
袁世凯在清末政局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预备立宪的决策及其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清政府为谋求宪政改革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即出自袁世凯建言,经费筹措、随员选拔、炸弹案侦破,袁世凯无不参与其中,颇能助力其事。然而,袁世凯对戴鸿慈、端方考察团在吴樾炸弹案后关于立宪期限的调查不置可否,而对于考察团归抵上海后的立宪期限调查则积极支持,随后更是与考政大臣互为奥援,共同推动清廷颁布仿行宪政上谕。当设置责任内阁的主张失败尤其是被清廷开缺后,袁世凯对宪政改革之难有了新的体认,转而对宪政改革趋向保守。袁世凯之所以在宪政改革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政治态度,在于其既有通过政治革新实现国家富强的目的,又有借宪政改革在政治漩涡中维护权势的意图。双重目的性真实地反映了清末时期袁世凯对待宪政改革的态度,也从一个侧面凸显了清末变革时期政府高层官员的政治活动实态以及官场生存法则。  相似文献   
7.
十六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和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使本次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推动我国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建设和创新”。  相似文献   
8.
袁世凯在清末政局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预备立宪的决策及其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清政府为谋求宪政改革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即出自袁世凯建言,经费筹措、随员选拔、炸弹案侦破,袁世凯无不参与其中,颇能助力其事。然而,袁世凯对戴鸿慈、端方考察团在吴樾炸弹案后关于立宪期限的调查不置可否,而对于考察团归抵上海后的立宪期限调查则积极支持,随后更是与考政大臣互为奥援,共同推动清廷颁布仿行宪政上谕。当设置责任内阁的主张失败尤其是被清廷开缺后,袁世凯对宪政改革之难有了新的体认,转而对宪政改革趋向保守。袁世凯之所以在宪政改革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政治态度,在于其既有通过政治革新实现国家富强的目的,又有借宪政改革在政治漩涡中维护权势的意图。双重目的性真实地反映了清末时期袁世凯对待宪政改革的态度,也从一个侧面凸显了清末变革时期政府高层官员的政治活动实态以及官场生存法则。  相似文献   
9.
马勇 《百科知识》2013,(16):47-49
今年是宋教仁逝世100周年纪念,抚今追昔,愈加真切感到宋教仁的伟大,更加佩服宋教仁那代人追求民主宪政的真诚和韧性。在过去,大多数研究者比较倾向于认为宋教仁是近代中国最坚定的宪政追求者,不惜为宪政献身。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甚至在"后阶级斗争"年代,研究者中依然有相当多的人觉得宋教  相似文献   
10.
印度民族大起义后,英印政府逐步推进宪政改革,将现代民主制因素一步步移植到印度,因此,开启印度民主政治大门的首先是殖民统治这个外部因素。但印度民族运动的发展使民主制的实行变成了印度的内在要求,宪政改革的推动因素由外因变成了内因。英印政府的宪政改革以英国议会民主制为蓝本,以维护殖民统治为目的,在印度民族运动的压力下缓慢而被动地推进。英印政府的宪政改革对印度政治发展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为印度独立后走上议会民主制道路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英印政府挑动教派矛盾、诱导土邦分立对印度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