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教育   45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所望是生活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的布衣诗人,为人慷慨激昂,侠肝义胆,曾参与嘉庆年间的两次助军行动,功成之后,拒受封赏,回家闭门种菜,后人赞之为“江北名士”。他与当时政界、学界、文坛名流之间的交游十分广泛,诗歌成就很高,尤以七律见长,格律精工,豪迈奇谲,被称为“江北第一家”。所著《蔬园诗集》十四卷,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纵观棋坛风云事,布衣轻描淡写之。 2005年是中国象棋繁荣发展的一年。从3月份的“威凯房地产杯”赛开始,全年赛事不断。时值年终岁末,棋迷们迎来了盼望已久的 MMI 世界象棋大师赛。布衣有居京城之便利,得以躬逢赛事,凭借秃笔一支,将 MMI 每日花絮写出,望诸位棋友阅之。  相似文献   
3.
西周世卿世禄制度在春秋战国之世逐渐被诸侯国实施的功勋授爵制度所取代,"封侯"成为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愿望。秦国商鞅变法,所颁二十等爵制中多有以功勋授爵之爵级。反秦战争爆发后,陈胜以"黔首"自立为王,激起了社会各阶层对"封王"的渴望。随后项羽分封,不论出身,只论军功,自"西楚霸王"而下所封王、侯中多有平民,此即所谓"布衣王侯之局"。刘邦在与项羽的对抗过程中,因以弱敌强之形势所迫,不得不继续分封王、侯以争揽人才,韩信、彭越等遂以布衣封王。楚汉战争结束时,刘邦一方"布衣王侯之局"已成,受封王侯者治国理政,终开赵翼所谓"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相似文献   
4.
在反秦起义和楚汉战争期间,早先追随刘邦起兵的丰沛籍子弟成为一支政治军事力量——"丰沛集团"。丰沛集团是刘邦夺取天下的核心力量,是汉初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其兴衰与汉武帝内外政策的转变、新兴军功地主的崛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布衣将相"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特定的历史群体,其含义有着很大的伸缩性,即不同历史环境,其范畴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分析其含义时,理应把"布衣"和"将相"放入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而探之,进而窥其全貌,从而为以后研究"布衣将相"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谢榛(1499~1579),字茂秦,自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老人。临清市人,是明代嘉靖、隆庆、万历年间著名的诗人和诗歌理论家,系明代中后期影响颇大的文学团体后七子成员之一。关于谢榛的生卒年,历代说法不一,李庆立先生经过长期研究和详细考证,对谢榛生卒年的几种说法进行了分析辨正,认为谢榛生于弘治十二年三月九日(1499.4.18),卒于万历七年(1579),此说言之凿凿,结论可靠,已渐为学界所宗,在此,我们亦加以采用。  相似文献   
7.
自从上了小学,我最大的愿望是当一回"官".每每看到班干部们在讲台上拿着长尺耀武扬威的样子时,我就在心里暗暗地想,什么时候我也能这样威风那该多好.可我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在老师的心目中印象不佳.因此,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我都是"布衣".  相似文献   
8.
张琼 《兰台世界》2014,(2):9-10
清代涌现了数量庞大的布衣群体,并形成了别样的布衣精神:人格独立,任性适情;磨砺气节,傲骨铮铮;立德立言,为师一方.其道德为一乡景仰,学术上也颇多建树.儒家所提倡的文人气节在他们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9.
“江左三大家”原乃以诗名世.故后世论者每亦以诗成就衡绳之。三家中龚鼎孳被认为难与钱、吴匹配之说大抵稍晚出。以文学史事而言.龚鼎孳在清初的文学业绩,不止在于诗文词之创作实践,更值得重视的还在于以其才情、声望、名位,际会时运,在觥筹折冲中总持京师风雅,营造起顺治、康熙之际特定历史人文时期一道奇诡的金台文学风景线。问题是诗人首要事必须具有性情、真性情,真诚情怀。龚鼎孳如果尚能自我弥补“情操”之失.予世人以不矫造饰非感,正在于其真挚地“修布衣之节”,善待后生英隽,急难相援危境中人。  相似文献   
10.
徐[火勃]是我国明代闽中著名藏书家,他以一介布衣,毕生致力于藏书事业,访书、购书、抄书、补书、刻书、藏书达七万余券。他精于校勘,批评“书不雠校”现象;善作题跋;重视书目编撰;主张“传布为藏”,反对“秘惜为藏”观念。徐[火勃]在中国藏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