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季康先生撰作《干校六记》,夫君默存说,还当有一则“运动记愧”,列举“清查‘五一六’分子”运动以后,“一般群众”的种种愧怍表现。然而,人们有些健忘,“惭愧”又常常伴随着“健忘”而生,所以,“愧”记不作也罢。  相似文献   
2.
为贯彻落实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推进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结合骨干校建设任务介绍《汽车电控系统综合检测》课程项目建设情况,包括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培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建设、学生企业实习以及学术论文等几方面,总结了课程建设经验与收获。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走出去",要以翻译为媒,中国文学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蕴,是对外翻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实际翻译活动之中,正是因为这种内在的精神内蕴,文学翻译经常遇到文化缺省,译者在处理时,要有正确的翻译取向,辅以适当的翻译补偿策略,才能顺利解决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干校六记》葛浩文英译本的得与失,希望能够为今后相似的翻译情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1996年,原中央广播事业局(现中央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五七”干校就设在黑龙江省嫩江县一个叫座虎滩的地方。座虎滩地处小兴安岭余脉,典型的北大荒地貌:到处是森林,一过10月就下雪,冬天气温在-30℃以下,转年5月黑土地开始融化了,可是阳光温暖不到地下的冻土层,于是北大荒就变成了“大酱缸”。  相似文献   
5.
干校文学划归“文革文学”和“反思文学”的文学史叙述范畴,自有其历史合理性;但对于具体鲜活的干校文学文本来说,却是一种无意的遮蔽。通过文本细读,深入干校文学文本,可以发现干校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进而揭橥当时作家的真实心态及其转变过程,对于校文学的评价应该以“真实”作为第一标准,干校文学创作及其研究尚有不小的空间可供开拓。  相似文献   
6.
陕甘宁边区高等学校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之后,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新型的、能够适应革命战争与边区建设需要的“干校教育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教育干部第一、办学形式多样、为战争服务与建设服务并重、教学原则与方法灵活以及重视提高教育效益等。这些基本特点对于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许多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陕甘宁边区先后办有20余所高等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一个新的、完整的、能够适应革命战争与边区建设需要的“干校教育模式”。该模式有其特定的办学宗旨和指导思想、课程内容、办学方式和管理体制等。这种“干部教育模式”对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萧乾 《湖北档案》2016,(4):18-21
知识分子下基层体验生产劳动并和工农大众打成一片,原是大好事,也是人人都会拥护的事.可惜那时这种好事却并非出于自愿,不是硬往下赶,就是用形势来逼.1958年右派下去固然是惩罚,但毕竟还只限于不够驯服的一部分知识分子 1969年9月的“五七”干校,强制面就更广了,几乎是全体,而用意也更为深远:要一个不剩地把知识分子从上层建筑中赶出去,以确保那一帮人的江山永不变色.  相似文献   
9.
使用2008年、2010年“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方法,以第一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为参照组,从课程建设和校企合作两个维度,深入微观受资助专业层面,评估第三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效果。实证结果表明,相较于参照组,受资助专业的课程开发数量明显增加,包括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实践类课程;但其他指标包括课程设置结构、订单培养人数和兼职教师数等方面的变化均不显著。总体来说,课程建设水平、校企合作水平的提升幅度不明显。鉴于此,有必要反思高职院校领域当前推行的投入财政专项资金开展“重点建设”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国的出版事业遭到严重的挫折和损失。许多出版机构被合并和撤销,编辑出版干部受到批判、迫害,大批人员下放“五七”干校,大批图书被作为“封、资、修”的毒草封存甚至销毁,出版数量锐减。“文革”开始的第一年,全国出版图书数量从1965年的20143种减少将近一半,1967年又猛降到2925种,1968年至1970年,每年出书均在三四千种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