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教育   60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的中外化交流史上,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刻——1995年8月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坐满了来自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港澳台等1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研究中国传统化的专家学,这里正在举行儒家思想与市场经济国际学术研讨会。“对于中国传统化、  相似文献   
2.
3.
张岱年是“解析的唯物论”的代表 ,但他的“本体”观既不同于强调解析的清华学派哲学家 ,又不同于当时的新唯物论者。张岱年所谓的“本体”是“理”与“物”的统一、“本”与“至”的统一 ,是总结中西“本体”观念基础上的一种综合创造。这种创造体现了张岱年超越清华学派和新唯物论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2006年4月24日是张岱年先生逝世二周年纪念日,本文为追思、纪念张岱年先生的学术思想与学品而作。[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经典理念,也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天人相类”是西汉大儒董仲舒对先秦时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时代表达,也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或重要组成部分。张岱年在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过程中,对董仲舒“天人相类”思想的评价总是用“粗陋形式”“非常粗浅”“牵强附会”“穿凿附会”等概念来表达;他认为,董仲舒思想总体上属于唯心主义哲学范畴,具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但也不可忽视其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思维的合理因素。与对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肯定性评价不同,张岱年对董仲舒“天人相类”思想作出了中肯性评价。  相似文献   
6.
张岱年先生毕其一生热爱祖国,爱国主义体现在张先生一生行事和治学之中,成为先生的一贯之道。主要从张先生的立身之道、哲学探索和文化研讨三个方面说明先生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这一心志当是先生所以能够历经风雨并取得丰硕成果的根本动力,同时又是基于其一贯“诚直”的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7.
张岱年的"进化"思想,是其"新唯物论"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进化"思想,很有个性。其主要特点是:宇宙或宇宙之大全是以"物质实在"为根本;物质不是"一大机械"的、"被动"的,而是"进化"的;进化不是"一大有机体",而是"发展历程";历程是由"一般物质"到"有生命的物质",再到"有心知的有生物质"即人;而人"能自觉地创造自己的生活",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这就既不同于机械唯物论的机械主义,也有别于有机主义者的生命主义。他成功地将有机主义者柏格森等的有机观与唯物论的物质观加以综合创新,作出了新贡献。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与现代新儒学在哲学方法论上推崇直觉方法不同,马克思主义者更重视辩证法而拒斥直觉方法。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关于直觉方法的相关论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艾思奇笼统地以理智来排斥直觉方法,到张岱年以逻辑分析法与辩证法拒斥形上直觉,再到张申府试图在辩证法的范围内调和逻辑分析法与直觉方法,反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于直觉方法的认识在逐步转向深入。通过对他们的相关思想做一研究,不仅有助于厘清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此一时期对于直觉方法理解的逻辑历程,亦可进而在哲学方法观的层面检视其理论得失。  相似文献   
9.
父亲张岱年认为:哲学理论问题,有西方的表达方式,如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也有中国的表达方式,如理气、心物等。“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比较习惯于中国的表达方式”。晚年他将自己的哲学基本观点概括为十大命题:1)物我同实;2)物统事理;3)一本多级;4)物体心用;5)思成于积;6)真知三表;7)充生达理;8)本至有辨;9)群己一体;10)兼和为上。他的哲学理论,有一些独抒己见的观点,是他的创新:1)分别本至,提出本至之辩;2)提出“物统事理”的命题。以“事”“理”“物”为宇宙哲学的基本范畴;3)肯定了和谐的重要意义;4)提出充生达理、胜乖达和的人生理想;5)以“与群为一”为道德的最高准则;6)主张以“兼和”易“中庸”。这些观点的基本倾向是,在理论上是唯物的,在方法上兼综了逻辑分析法与唯物辩证法。“既肯定客观世界的实在性,又昂扬人的主体自觉性”。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11月22-23日,"国际儒学论坛·2014"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举行。"国际儒学论坛"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与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和亚洲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国际学术论坛,每年举办1届,讫今已经连续举办11届,已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国际儒学盛会。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儒家视域中的正义与和合"。儒家学说包含丰富的关于公平与正义的理论与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