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教育   30篇
科学研究   1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新时代》2003,(3):78-85
无论在西方不是东方,对配偶不忠多少都要受到道德或宗教的谴责。但科学家对一种小型啮啮齿动物的大脑的研究表明,对伴侣忠贞不渝或喜新厌旧都是由大脑中的生化物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对社会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的拷问是《挂满星星的房间》的基本立足点,而其关注焦点则是人的性欲和感情、理性的对峙与纠缠。在对欲罢不能的性欲的欲说还休中,意味深长的性意象、苟活的在世状态、欲望焦虑、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写作技巧等,既有批判现实主义的影子,又充满了现代主义的意识。  相似文献   
3.
在"藏族土司王朝的末世悲喜剧"(阿来语)中,通过一个个角色的倾力扮演,"委琐"、"卑俗"、"混沌"被诠释得淋漓尽致.鸦片给麦其土司一家带来了巨额的财富,也使得整个土司阶级的掌权者们权欲暴涨.可其"异质"的性质势必也预示着对人性的腐蚀和异化.在这样一个虚华的尘埃世界中,人们像被飞扬的尘埃遮住了眼睛,普遍处于自我迷失的境地,内心繁杂纷乱.  相似文献   
4.
返观莫言 2 0年的创作可以发现 ,其情爱书写方式呈现出从爱到欲到爱欲合一的逐步突围的轨迹。莫言不仅是一个亵渎者 ,同时也是个救赎者。在这不断重复的解构与重建中 ,莫言给我们带来了一次次惊喜  相似文献   
5.
尽管普遍认为异性恋仅仅与异性的伙伴产生爱情,同性恋仅仅与同性的伙伴产生爱情,但这不一定总是对的。Lisa M.Diamond用爱与性欲的一个生理模式来对此问题进行阐述。在这个模式中指出:(a)性欲和爱的发展过程功能上是分开的;(b)情感的发展不是内在的固有的指向异性伙伴或同性伙伴;(c)爱与性欲之间的行为联系是双向的,特别在女性当中。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生命的生产”为核心概念,把艺术起源的各种理论,综合为一个结构有序的动力系统。其中生命生产的两大基因——食欲和性欲是一级动力,通讯、游戏、摹仿等本能活动是二级动力,生命生产意识是三级动力。根据艺术起源的过程论思想,还把原始艺术区分为艺术Ⅰ(工具艺术)、艺术Ⅱ(图腾艺术),艺术Ⅲ(彩陶艺术)三阶段,并认为由前艺术(使用天然工具)向艺术Ⅰ(打制石质工具)的飞跃,是在二级动力的推动下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物欲、性欲、权欲是构成《子夜》的三个潜在要素。对金钱的追求是《子夜》中人物生活行为的杠杆和原动力,在现代文学史上描写人对物欲的追求还没有谁能出于茅盾之上;《子夜》对性欲的描写使作家超越了社会性题材容易产生的平面化和概念化的局限,进而对人性进行了深层次开掘;《子夜》还描写了两个工头利用工人运动而展开的权力斗争,把人们对权力的欲望刻画得淋漓尽致。《子夜》的欲望化描写反映了作品与作者主观思想的矛盾。《子夜》的中心是写人,而不是写某种抽象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的爱欲追求,是主人公从宗教阴影下走出来的积极超越,自我超越和对历史的超越。它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抨击教会的精神禁锢和禁欲主义一致,是呼唤社会文明进步的艺术表现。克洛德的爱情追求,由于他不可能彻底脱下身上的圣袍,难免陷入人性复苏与圣职羁绊的尖锐矛盾。宗教与人性的根本对立,克洛德超越历史的叛逆行为,决定了他的追求既不被民众接受,又为社会观念所不容。他最终不肯放弃救世主的方式.当然得不到爱斯梅拉达的爱情。但是,克洛德以性欲为主的爱情追求,是对人性存在的合理肯定;其悲剧行为,深刻揭示了宗教与自我生存状态的荒唐。其进步意义,不在于克洛德做了些什么,而在于他以什么为起点,他的行为方式对旧社会秩序有一种什么样的震撼。  相似文献   
9.
鲁迅《野草》中的梦话语自有其独特品格:一方面是其梦诗学的精彩创制,他既遵循梦的相关特征同时又利用强烈的主体介入人工筑梦;而另一方面他的梦话语意义指向又可以继续深挖,其中既有个体梦,呈现出鲁迅对弗洛伊德等人的性欲说的借鉴与反拨,以及他以梦修复创伤、弘扬英雄气质的关怀,同时也有国族梦,彰显出鲁迅对个体现代性的张扬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而同时鲁迅先生又有更高远的宇宙视野,他的梦话语中也不乏超越时代和现实的未来反思与指涉。  相似文献   
10.
欲望叙事     
从词源学意义上讲,"慾"从"欠"从"谷"从"心",本意为缺食.所谓"欲望",是指"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1].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欲"被看作自明的概念,对它的阐发多是说明式而非本体性研究,如"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苟子·非相>)同时主张以"礼"、"仁"控"欲",认为个体应当"克己复礼", "刚毅木讷近仁",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