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科学研究   5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首次创设了专家辅助人制度,为弥补我国刑事司法鉴定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但法律和有关司法解释对于"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的做法缺乏明确规定,从而导致该制度在实践中的运行出现了诸多问题。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念斌案"和"复旦投毒案"涉及的专家意见为样本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我国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的诉讼属性,进而为立法完善提供一定参照。  相似文献   
2.
复旦投毒案一直广受社会关注,14小时的二审庭审更是历史少见,庭审围绕被害人死亡是否由被告的投毒行为造成、被告投毒行为属于故意伤害还是故意伤人、被告投毒动机等内容展开。随着此案的尘埃落定,本文的主旨并非探讨林某是否故意杀人,而是从被告主观方面和死刑判决的深层维度剖析此案。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研究生的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接连不断的悲剧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探究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悲剧一次又一次的发生。研究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骨干力量,对研究生进行法制教育是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复旦投毒案出发,探究研究生法治意识的提升的必要性,以及法治信仰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叶飙 《新闻记者》2013,(6):57-59
发生在上海复旦大学的“投毒案”,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矛盾。这是一次相对私人的冲突,但因为采用了投毒这样特别的手段,广为人知,成为一段时间的热点;虽未经法院审理,媒体却不可能放弃对它的报道,并顾及其中涉及隐私的部分。  相似文献   
5.
李记 《教育文汇》2013,(11):19-19
28岁的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年轻优秀,寒窗苦读十余载,幸福的人生旅程刚要开启,就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横祸中倏然殒灭,实在是令人惋惜。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伴随网络的发展,陈永洲事件、药家鑫事件、复旦投毒案等一系列违法犯罪事件通过网络平台得到迅速传播,这种舆论压力干扰司法的现象成为近年媒介审判的表现形式,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这一现象不利于培养受众的媒介素养、塑造公众的法律意识以及搭建理性的舆论平台,应引起我们的反思。本文以近两年较为典型的"复旦投毒案"为例,分析新闻报道中的媒介审判现象。  相似文献   
7.
林广树 《华夏星火》2004,(12):27-29
“胜了,终于胜了,无罪释放。”福建龙岩市中院门前,等候刘日太特大系列投毒案庭审结果的群众突然欢呼雀跃。因为刘日太无罪了,黄家焱律师终于又胜了。至于群众为什么这么高兴,话还得从头说起。  相似文献   
8.
贾丽云 《今传媒》2014,(1):54-55
复旦投毒案作为最近发生的热点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也引发了新闻界、教育界以及广大受众对于事件本身以及相关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复旦投毒案作为突发的危机事件,它的报道理念、报道的方法和引导舆论的效果将会对今后报道此类新闻事件产生重要参考作用。本文从事件的特点入手,分析报道过程中一些媒体的做法,提出此类事件报道过程中应关注的当事人、受众、大学生的心理,并提出一些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9.
郭端静 《新闻世界》2013,(10):305-306
近几年,我国连续发生多起校园投毒事件,人们在震惊于校园惨剧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媒介审判,未审先判的探讨。本文拟结合最新案例,从媒介审判形成原因出发,探讨新媒体时代下媒介审判产生的影响以及媒体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和玉恋  赵丽 《今日科苑》2008,(8):229-230
南京"9.14投毒案"的侦破,是全体办案民警在侦破案件实践中,注意把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通过现场勘查和走访,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经过科学分析确定了案件的性质,并推断出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原因、动机,在此指导下展开全面摸底排查重点出击,获得重要线索,最终抓住罪犯,案件顺利告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