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凤 《今传媒》2012,(12):21-24
本文以《暂行报律》风波为中国新闻法制建设中的一个独特案例单独给予分析研究。拟在民国初立的历史背景下考察新闻法规与国家政权建设的关系、报界俱进会和新闻法规的博弈影响等问题。并以历史发展的动态视角,考察民国初年中国新闻法制建设的发展脉络,把新闻法与媒体、媒体组织博弈效应置于民国政权初立的大环境下,不仅有助于我们探析中国新闻法制建设进程本身,也更有助于我们深入的理解媒介与社会的互动效应。  相似文献   
2.
贝壳 《生活教育》2014,(23):111-111
正经过短暂的幼儿园的幸福时光,姐弟俩正式进入了漫长的求学生涯。作为新晋小学生的家长,我和他们一样,紧张而又期盼。幸好,学校的幼小衔接非常顺利。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个个和蔼可亲,低年级课程又安排得很轻松。孩子们在学校享受着比幼儿园还要自由的午休时间。每天看着他俩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下午又开开心心地放学,我心里充满  相似文献   
3.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公布民国《暂行报律》,上海中国报界俱进会表示反对,孙中山随即令内务部取消《暂行报律》。民初《暂行报律》事件不只是一场新闻界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更是几派政治势力对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的一次攻击。  相似文献   
4.
姚倩 《新闻世界》2013,(1):103-104
本文通过分析民国时发生的“暂行报律”风波的经过,以及在危机公关中政府领导者应具有的五个方面的任务:意义感知、决策制定、意义构建、终止和学习,阐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暂行报律”风波中的迅速而积极的危机公关之道。  相似文献   
5.
清末报律颁布前后的报界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定报律是清末全面改订旧律、制定新律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于1898年首次提出,到1911年清末最后一个报律《钦定报律》的颁布,共历时13年,大致以1906年《大清印刷物专律》和《报章应守规则》的颁布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本文就这两个阶段的报界反应作一简要分析,借以揭示各种在野的社会势力对清政府领导的新政、立宪的要求、态度及相互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6.
这两幅新闻漫画发表于1910年。第一幅漫画形容清廷用《报律》将报刊等舆论的言论自由一网打尽。第二幅漫画描绘的是左边的“言论者”与右边的《新报律》组成两个人的脸蛋,有对骂之势。  相似文献   
7.
殷莉 《当代传播》2007,(6):69-70
关于哪部新闻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并无专门的研究,但已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主要有下面三类观点. 一类观点认为<大清报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大清报律之研究>的作者于衡认为"<大清印刷物件专律>及其子法<报章应守规则>公布一年后,再由商部、巡警部、民政部制定<大清报律>,此即名实相符之新闻法."①  相似文献   
8.
作为近代新闻法制史上的重要一页,清末新闻法奠定了中国新闻法制近代化的基础。本文通过对清末颁布的新闻法律法规出台背景及具体内容的分析,试图找出其对今天新闻立法所带来的种种启示。  相似文献   
9.
胡凤 《报刊之友》2012,(12):21-24
本文以《暂行报律》风波为中国新闻法制建设中的一个独特案例单独给予分析研究。拟在民国初立的历史背景下考察新闻法规与国家政权建设的关系、报界俱进会和新闻法规的博弈影响等问题。并以历史发展的动态视角,考察民国初年中国新闻法制建设的发展脉络,把新闻法与媒体、媒体雏织博弈效应置于民国政权初立的大环境下,不仅有助于我们探析中国新闻法制建设进程本身,也更有助于我们深入的理解媒介与社会的互动效应。  相似文献   
10.
吴翔 《传媒观察》2012,(3):36-37
正一、戈公振——开启中国新闻法制研究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不惟是中国新闻史系统研究的开始,同时也是系统研究新闻法制的开山之作。书中开宗明义指出:"报律一名词,见于光绪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之上谕,至三十三年十二月始行颁布的《大清报律》"①;尤其是第六章《报界之现状》中第十七节《关于报纸之法律》,对于中国新闻法制进程,进行专门的总体记述和讨论。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