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0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千年前的苏轼在滂沱大雨中发出“一蓑烟雨任平生”感叹,这时候的他早已名利尽失.上天似乎也很嫉妒他的才能,让磨难接二连三地光顾他,他不得不落魄而狼狈地出逃.然而,在这突如其来的改变他一生的倾盆大雨,以及遭受的无数磨难面前,他却能面对人生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保持着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其独特的人格思想,造就了辉煌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派的创始人,旷达美是其诗文的主要美学特征之一。陶渊明旷达美的思想主要源头在道家,老庄的天地赋命的旷达情怀对陶渊明产生直接影响。陶渊明诗文的旷迭美在树立美好人生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育价值。  相似文献   
3.
<定风波>用怡然自得,忘怀得失的轻松笔调,抒写的是无可奈何的寂寞与萧疏.  相似文献   
4.
秦星 《华章》2011,(11)
苏轼的一生,尽管命运多舛,却不因仕途的一时通达而沾沾自喜,亦不因被贬官流放就心灰意冷;尽管理想与现实严重脱离,远大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而苦闷,却不曾真正遁世;尽管慨叹宇宙无穷,人生短暂,却没有沉沦,而是超然乐观、自得其乐.这一切,在苏轼众多的词作中多有体现.苏轼之所以能如此,得益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如梦”与“归心”深处的旷达——谈苏东坡贬谪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旷达"言东坡词几成定论。东坡词"旷达"风格的形成虽然有天性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是他在人生的苦难中逐渐磨练发展的结果,因此东坡贬谪词更能体现其旷达的词风。"人生如梦"在东坡词中多次出现,经过贬谪之后,东坡在看似颓靡的"如梦"的人生观中融入了豁达的心态;东坡有着很强的"归乡情结",在欲归而不得的贬谪生涯中,他超越物质和精神上种种困境,达到了"心安处即吾乡"的境界。这两点是其贬谪词中旷达风格的明显表现。  相似文献   
6.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赤壁赋》写于诗人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之际,虽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苏轼仕途不得志,内心苦闷,在沉重的现实压力下,欲申其志而不可得,只能在大自然中忘怀得失,寻求精神解脱,这种悲欢交替的情绪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也是本文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7.
苏轼虽一生坎坷多难,但他一直保持着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其旷达情怀堪为世人典范。文章先从苏轼的生平写起,介绍其旷达的表现方式:哲理地思考人生和放达地寄意山水,再写苏轼旷达的思想根源是其以儒为主、兼容佛老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8.
以嵇康的两篇短文浅析嵇康的内心痛苦和处世态度,其痛苦和挣扎因为更具有典型性和悲剧意味,因此,从魏晋到当代的千年间,有一批嵇康式的人物出现。列举了四位嵇康式人物,他们不被社会当权者所接受,在精神上都极为苦闷,大都具有旷达狂放的个性和行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对乱世浊事的愤懑和抨击,对自我个性的坚持,已成为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抗拒黑暗、维护自由的代表。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5,(79):25-26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明智的文人,其明智不仅表现在他在文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且表现在他的人生态度方面,即遭遇困难挫折时仍能乐观旷达,这种人生态度一直影响后人至今。本文结合苏轼贬谪黄州时期的词作,分析苏轼失意时的人生态度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戚松华 《收藏》2014,(3):191-191
认识袁振西先生在一个艺术博览会上,那时只是匆匆一面。留下了袁先生的名片,想到会在书信中更进一步熟悉。了解袁振西,遂笔一聊,以献鄙文笔之丑,见笑见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