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0篇
教育   54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6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寅  唐小艳 《湖南档案》2002,(11):41-42
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建都应天,国号明。永乐十九年,明成祖迁都北京。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亡。明朝共历16帝,统治277年。但其中建帝和嘉靖帝在两次宫廷政变中,均以失败告终,故明代不予承认,历代帝王像中没有他俩的画像。  相似文献   
2.
吴晗所著《朱元璋传》共4个版本。其中1944年的版本有两个,重庆胜利出版社版书名《明太祖》,在创出版社版书名《由僧钵到皇权》。1949年和1965年分别有一个版本。此次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重版《朱元璋传》,系依据1949年的版本。本文为该书序言,有删节。  相似文献   
3.
某家知名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一本历史题材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洪武帝驾崩,子朱允(火文)即位,为惠帝。朱元璋的弟弟朱棣发动政变,带兵打进南京篡了侄儿的帝位,史称‘靖难之役’。”短短的两句话中竟存在两处重大错误:朱允是朱元璋的孙子而非儿子,朱棣系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而不  相似文献   
4.
自洪武四年(1371)开科取士后,明太祖朱元璋认为“所取多后生少年”,于是便“令有司察举贤才,而罢科举不用。”一直到洪武十八年(1385)三月才举行了停罢后的首次会试,取中进士472名。但由于本科榜眼练子宁及进士黄子澄等在靖难之役中坚决站在建文帝一方,所以当明成祖朱棣从建文帝手中夺取帝位后,不但将练子宁、黄子澄等削籍置法,而且还下令毁坏了本科进士题名碑,从而造成《进士题名碑录》中许多进士缺名。朱保炯、谢沛霖先生在编纂《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时,  相似文献   
5.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为他画像的画工有不少,流传至今有两种版本的画像。一个是额头隆起,颧骨突出,宽阔的下巴要比上颚长出好几分,脸庞就好像个大饭勺,大鼻子,粗眉毛,一对眼睛鼓鼓的,射出冷酷的凶光。因为画工画得太像,结果触怒了龙颜,反而掉了脑袋。以后被荐来画像的画工悟出了道理,在描摹时只是脸型的轮廓有些像朱元璋,但画得满脸和气,在慈祥仁爱中又显得威严沉稳。朱元璋看后龙颜大悦,重赏了画师,并诏谕将这幅画像摹写了许多本子,分赠给诸王和公主,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6.
《辅导员》2014,(35)
正刘伯温是明太祖朱元璋最倚重的谋臣,他足智多谋,为人厚道。有一天,他听说皇上新建的宫殿快要完工,就前去观看。谁知刚跨进宫殿,就见迎面匆匆走来一人,到他面前,双膝跪下,大呼:"刘大人救命!"弄得刘伯温莫名其妙。原来此人是名雕花工匠,只因新建宫殿的一根大梁上的浮花雕得不怎么好,正在加工,不料朱元璋独来游殿,他看到这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户籍档案在政府对社会的管理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明太祖时期是改朝换代的过渡时期,在经历元末天下大乱以后,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而明初政府也无法掌握准确的人口数。明太祖朱元璋自建国之始就非常重视对人口的统计,因而推动了户籍管理制度的形成、发展。明朝的户籍管理制度在中国户籍管理史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对这一时期的户籍管理制度的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洪武年间的户籍档案管理情况。  相似文献   
8.
著名学者谢国桢先生曾经谈到元末明初的学风:"刘基、宋濂等人,出仕明朝,成了明朝开国的中心人物。但是像叶子奇等反浮沉下僚,甚至于得罪以死。因而有许多士大夫如陶宗仪、杨维祯、孙作等人,他们宁肯优游林下,不肯出仕明朝。因为在明太祖的严威之下,稍不谨慎,如高启、叶子奇等人就得到杀身下狱的大祸。在明太祖的大诰上有‘士不为君用则死’的条例,甚至为明太祖所任用的官吏,今天  相似文献   
9.
明太祖的权力话语在洪武朝形成强势,通俗文化成为其政策的一种特定表现.戏曲是当时主要的通俗文化形式.太祖多次颁布律令榜文,制定了一系列对戏曲影响很大的政策、禁令法规,这些政策与明太祖推行的道德教化政策相关,伦理倾向显然.太祖推行的教化论影响了戏曲的创作和搬演,使之适应政治教化的需要,甚至影响到明初的戏曲创作,使明初创作的戏曲成为"风化"载道"的政教工具.  相似文献   
10.
文章提出点校本《明太祖集》不载明太祖《阿都剌除回回司天少监诰》的遗漏,讨论了《明太祖集》的版本及流变,提出重编《明太祖集》的构想;对该诰文涉及到的回回历法在中国,尤其是在明代传布使用的若干问题,作了有益的探讨;再次肯定了《阿都剌除回回司天少监诰》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最后,评述了二十世纪末出版的《中国回回历法辑丛》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