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2篇
教育   153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教版普高《(史记)选读)读本》选了《留侯世家》,其中“上日:‘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一句。选注者把“而公自行耳”解释为“你的老公我自己去吧”。查萧枫主编的《史记》(文白对照,全注全译),也是如此翻译。其实,这种望文生义的理解是很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2.
王菊红 《考试周刊》2011,(58):49-49
文言诗文年代久远,再加上言语习惯、词汇、语法、修辞等与现代语体文存有相当大的差异,所以现代中学生理解起来往往存在很多困难,如果仅凭语感.就往往难以准确地理解其中的意义,而且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读,造成语感错失,理解可能与原意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3.
安捷 《今日中学生》2006,(12):26-27
英语是一种表现力十分丰富的语言,许多词汇一词多义.词语搭配力强,习惯表达法多而广。许多初学者往往只了解一些词语的基本含义,便一知半解地运用于自己的学习和阅读之中.生搬硬套,闹了不少笑话。我们学习英语一定要打牢基础.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开动脑筋,多积累,勤学苦练,切忌死记硬背,望文生义,就能学以致用,灵活运用。下面举一些常用词语在搭配中已失去本意而不能照字面意思理解的实例,供大家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4.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其意。在运用成语过程中,常有人因“望文生义”或“孤陋寡闻”而误用。笔者所列高频误用成语80例,意在帮助人们规范使用语言之精华——成语。  相似文献   
5.
黄健先生在《读书的两种境 界》(见《跬步斋读思录》,江 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一文 中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读书故 事: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他在读大学一 年级时曾望文生义地解释为: “古代学者读书学习是为了自 己,现今的学者读书学习是为了 别人,我们应该摒弃‘古之学者’ 的个人主义,像‘今之学者’那 样,端正学者的目的。”后来经 过洪诚先生的指点及读了杨伯峻 先生的译著,才知道自己的理解 全“拧”了。本意应该是,古代 学者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 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 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相似文献   
6.
望文生义?     
不同的语言背后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这一点只要看中英文里“狗”的引申意就明白了。而不了解文化背景交流中就容易闹笑话。本期Careful就来看几个容易望文生义的语言陷阱。  相似文献   
7.
对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从以下四个方面结合实例进行阐述:1)重视数学概念、符号教学,提醒学生勿要望文生义;2)重视传统教学技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3)深度钻研教材,化解学生的困惑;4)利用数学学科分支知识渗透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8.
浏览网页,发现许多网友经常在自己的QQ日志、微信朋友圈或博客中使用"存谢"一词。诸如"【存谢】XX报刊发表我的XX文章""【存谢】XX好友寄来XX礼物""【存谢留念】XX远道而来看望我"等等。其实,这些"存谢"均属望文生义、使用不当。  相似文献   
9.
周新顺在《文史哲》2008年第3期撰文指出:“误读”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泛使用的批评术语,常常被望文生义地理解为“错误解读”而致误用和滥用。事实上,当代批评理论中的“误读”说是20世纪西方新批评、阐释学、接受美学以及解构主义等文论流派逐步发展的产物,其要义恰是以颠覆传统的正、误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10.
说“豫”     
詹金明 《寻根》2012,(5):8-10
“豫”字,或云本义乃是一人手牵大象之意;或云即是“予”和“象”相合,表示“大象前伸鼻子”,本义为大象伸鼻;或云字中“予”之构形源自男性的性行为,两旁结体,以分类特指的方式,表示发情后狂怒不巳的公象……如此图说汉字,断章取义、望文生义,令人啼笑皆非。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对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一知半解,没有实事求是地从汉字字形的历史演变轨迹着手,凭空臆测,不仅曲解汉字之本义,也影响着我们对汉字的正确认识。所以,考究汉字本义在此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