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明代政治家杨一清长期身居高位,其用人提倡三途并用,反对重文轻武,博采众议,不偏听偏信,用人之长,冗员必裁。嘉靖初年政治比较清明,官僚集团人才辈出,杨一清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
云南民间的杨慎传说流传广泛,主要集中于昆明、大理、保山和红河地区,与杨慎在滇行迹大致吻合。流传于大理地区的杨慎故事相对独立,而昆明周边流传的杨慎故事与明代安宁人杨一清故事有混同情况。因杨慎、杨一清姓氏名号相似,再加上殿试之缘、杨慎拜谒杨一清以及两人与安宁的关系,故二杨故事在民间流传过程中往往被“移花接木”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现象,而此现象正好说明二杨在云南民间的广泛影响以及民间对他们的喜爱和崇拜。  相似文献   
3.
张璁和杨一清是嘉靖前期政坛上的两位高级官员.大礼议中,张璁倾力支持世宗的大礼观,杨一清对张璁的观点表示认同;在李福达案的善后处理问题上,杨一清竭力调和张璁等人与守旧派的矛盾;在是否推行"科道互纠"与清理翰林院积弊问题上,张璁、杨一清分歧明显;在杨一清受贿问题上,张璁尽力保全杨一清.两人之间的互动,不仅影响到各自的事功和政治命运,而且影响到嘉靖前期政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明代政治家杨一清长期身居高位,其用人提倡三途并用,反对重文轻武,博采众议,不偏听偏信,用人之长,冗员必裁。嘉靖初年政治比较清明,官僚集团人才辈出,杨一清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5.
嘉靖八年内阁之争是继"大礼议"后明统治集团内部又一次政治动荡,包括"张璁桂萼党案"与"杨一清纳贿案"两个发展阶段。经一番曲折,大学士张璁、桂萼先败后胜,而首辅杨一清以"纳贿罪"被迫致仕,其余被牵扯其中并遭到打击的大小官员亦数十人。其胜负关键除传统史家强调之霍韬对杨一清的两次弹劾外,还包括"议礼新贵"另一健将——吏部尚书方献夫的密疏攻击。杨一清"纳贿罪"成立与否还尚难定论,而决定嘉靖八年内阁之争结果的并非"贿与不贿",而是在于"党与不党"。导致其罢职的根本原因是明世宗对"结党擅权"的疑虑,所谓"纳贿罪"实为世宗"权力平衡"的政治借口。  相似文献   
6.
杨一清在明代诗坛上的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认为,杨一清诗宗唐学杜,在思乡、咏怀、忧时、写景、友谊等方面都有佳作。其诗内容丰厚、感情真挚、风格多样。他与李东阳同为明代中叶以复古为旗帜进行诗歌革新的先驱性人物,直接影响了以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在明代的诗坛上应有一席之地。今本文学吏无他,不够公正。  相似文献   
7.
明朝中叶,湖南人李东阳、刘大夏、杨一清被称为“楚地三杰”。他们都是朝廷重臣,大权在握,对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明朝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社会的安定,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研究明朝的历史,研究明代湖南人才,就必须了解“楚地三杰”。  相似文献   
8.
从嘉靖六年十二月至八年九月,在首辅杨一清的竭力倡导下,明廷针对团营的各种弊病进行了清理整顿,但由于嘉靖帝和次辅张璁对提督团营的武定侯郭勋包庇纵容,致使历时两年之久的京营军备改革也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9.
杨一清是明朝中期著名诗人,在当时与李东阳齐名,同时他也是一个较有作为的政治家。他生逢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由于接受的是系统的儒家思想教育,在走上仕途之后,他便把匡扶社稷、拯国家于危难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并始终坚定不移地实践着这一理想。在实践其理想的过程中,杨一清百折不挠,以天下为己任,这样的一种人格品质也感染了他的诗歌,他屡次在诗歌中吟唱那种"舍我其谁"的自担精神。"底柱"这一意象屡次被其诗歌采用,并被赋予了极高的人格品质,完全成了杨一清的人格化身,也展示了他作为一个儒吏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