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3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以艾南英的文章、年谱为主要依据,结合复社、桐城派的相关资料,由艾陈之争作为切入点,展开探究艾南英的文论思想。艾南英极力推崇唐宋派,明确了学秦汉以唐宋为桥梁的途径,突出了从司马迁、韩愈、欧阳修到归有光的散文既成传统,强调了平易通达的表现手法。其"以古文为时文"中的义与法、雅与洁等主要文学理论开了桐城派先声。  相似文献   
3.
7.桐城派:清中叶的散文流派,提倡“义理、考据、词章”并重,语言简洁平淡。因成员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代表人物有方苞、姚鼐和刘大櫆,代表作有《狱中杂记》(方苞)和《登泰山记》(姚鼐)。  相似文献   
4.
近读王献永先生所作《戴名世与桐城派》(《安徽师大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3期),获益匪浅。然亦有几点感想提出以就正于王先生及读者诸君。一要讨论戴名世与桐城派的关系,首先要弄清何谓桐城派,好有个循名求实的原则。王文说: 戴名世与桐城文派有着基本相同的文学倾向和渊源。  相似文献   
5.
冉相忠 《现代语文》2006,(10):127-127
清代学刘开是桐城派的重要作家,他曾针对当时读书人不能虚心求教的陋习,写过一篇专门论述勤学必须好问的章——《问说》。  相似文献   
6.
师法韩愈雄奇之文风,是桐城派标举的一条文统.曾国藩真正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其文学理论,“阳刚”之论独具特色.首重“气盛”,从着字、造句、分段、谋篇诸多方面进行探究.曾国藩的作品,是阳刚之文成功的典范,字里行间洋溢着浓烈的雄浑浩然之气,从一个侧面表现出那个剧变的社会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7.
林纾与桐城派交往很多。民初特别是五四时期,桐城古文每遭异议,林纾极力为之辩护,但他并不完全赞成桐城派这一说法。桐城派主要是一个古文理论批评流派,林纾不完全赞成桐城派这一说法与此有关。方苞的义法说及其批评实践最能代表桐城派的理论批评成就。林纾接受了桐城派的众多说法,特别是将其义法说贯彻到具体的批评实践中,并有新的发展,甚至认为外国小说中也有义法。林纾的文学理论批评是对桐城派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论诵读教学     
诵读是一种颇具民族特色的读书方式,也是一种传达美与表现美的艺术,自古就被学人士子广泛接受,深入实践。桐城派文人从刘大櫆、姚鼐等就开始探索诵读方法,曾国藩、姚永朴等指导诵读亦多深切会心之见,桐城派古文诵读因此而别具一格。从古文诵读到白话文朗诵再到回归经典的吟诵,诵读教学正经历着深刻而又辩证的嬗变。然而,无论怎样变换,诵读的美学境界才是教学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9.
10.
对于中国近代新式教育,晚期桐城派作家个体的认知虽有一定的差异,但存在一个整体的框架,并符合时代的潮流。虽然他们没有认清清朝衰败的实质,过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但是他们积极的教育实践在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