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教育   34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2 毫秒
1.
所谓巧合,指的是把现实生活中似乎不大容易碰到一起的东西巧妙地让它们在文艺作品中碰头。其中,有时间上的巧合、地点上的巧合、人与人关系上的巧合,也有人与环境之间的巧合等等。通过《江村小景》和《警察与赞美诗》的对比阅读,明白什么是巧合以及巧合对文学作品产生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2.
银针钓鱼     
鲁子 《垂钓》2011,(5):68-69
夜读杜甫诗《江村》,读到这样的句子:“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相似文献   
3.
江村一日     
汽车终于行驶到了我们今天皖南山区一日游的目的地——江村,远远就看见江泽民爷爷的父亲——江上青烈士的雕像矗立在广场中央。  相似文献   
4.
清词之盛,号称中兴。有清一代,词作和词人的数量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词学流派和词坛活动也层出不穷。曹尔堪,宋琬,王士禄三人的江村唱和,是清初一次重要的唱和活动。三人在相似的坎坷境遇后互相酬唱,各赋“状”字韵《满江红》八首,风格却各不相同。王士禄之作的旷达乐观,闲适恬淡,不露怨怒,是由于其性格、自身经历及当时社会现实三方面原因所造就。江村唱和作为词坛一时之盛事,后引来南北词人数十位争相和之,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复杂系统自组织理论给传统村落形态更新提供了一种深层次的研究视角。文章引入"基核"的作用机制,探讨"空间基核"的概念、特征和应用,并以福建省琴江村落形态更新为例,探索传统村落形态更新的适宜之路。  相似文献   
6.
周烽 《语文知识》2016,(21):56-57
江村》是杜甫晚年的诗词作品,它反映了诗人安宁的情绪,也夹杂着诗人济世爱国、忧国忧民的情怀。本文以《江村》的教学为切入点,就如何实施群诗阅读、整合历史史实与真实事件展开了具体的分析。一、多元整合,群诗阅读古诗的鉴赏不能仅从一首诗着手,而是应该通过比较,让学生在群诗之中把握诗眼、感受诗情,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把握诗词的整体风格,在诗词的相互映衬之中步入文学氛围。  相似文献   
7.
农村问题是长期困扰中国发展的一个症结。费孝通先生江村调查70年来,这个症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虽有不同的表现,但基本内核似乎变化不大,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变农民现状一直是核心问题。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以小见大,开中国江南一个村庄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换”等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来探讨中国基层社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过程,并试图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把握中国社会在当代条件下的宏观社会变迁过程以及可能的应付之道。它不仅为我国农村问题的分析提供了本土化理论,还提出了解决农村问题的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这些方法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我们需要对以往的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进行不断地总结、思考,在这个前提下进行新的实践,“摸着石头过河”,因此,我们有必要重读《江村经济》。  相似文献   
8.
康熙四年"江村"唱和(亦称"三人唱和")是清初三大唱和之一,在顺康词坛具有重要地位。其"后期唱和"共存词103首,作者为社会中下层士人。他们在主题上进一步开拓,其浓郁的人生体验和积极的人生努力,推拥出直面人生的雄健词风。创作实践证明推动词风变革的主要力量来自社会中下层士人,"大有力者"往往顺应词坛潮流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顺治十八年(1661)至康熙二年(1663)的牢狱之灾促使了宋琬词风的转变,“江村唱和”是他词风转变的一大契机。宋琬前期词风的特点是以绵丽见长,后期则多凄怨声;前期词的感情基调是昂扬的,而后期词则更为深沉:前期词少用典,后期则更多用典;前期词写景是实景,后期则多为虚景。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分析费孝通解读《文化论》《江村经济·序言》以及《文化动态论》所感,探索马林诺夫斯基思想对费孝通文化观的影响以及两者文化论的思想交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