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0篇
教育   82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人渭江淹诗善于拟古,缺乏独创,其实江淹拟古诗具有包融众家之长、通达古今之变和矫正时弊的进步意义,表现出宽广的艺术视野。江淹的散文在南朝文章中可谓独树一帜。其抒情小赋也写得意味深长,而《恨赋》、《别赋》两篇,哀婉凄绝,尤为历代所传诵。  相似文献   
2.
《文选》特立“杂拟类”有三方面的原因:时代风气、《文选》的编辑宗旨和拟作本身的突出成就。江淹《杂体诗三十首》不仅在“杂拟”类中有特殊地位,而且与《文选》诗的分类也有很大关系。《隋志》将《江淹拟古》归入“总集类”乃因其兼具“总集”之形态与功能。  相似文献   
3.
恋上你的唇     
张墨然 《母婴世界》2011,(5):131-133
江淹诗中描写了这样一位美丽端庄的女子,白雪疑琼貌,明珠点绛唇。诗中的女子肤白胜雪,明眸皓齿,关键还有一张明亮红润的樱桃小口。  相似文献   
4.
魏晋以来,拟古成风。江淹的拟古诗数量颇多,质量亦高,《效阮公诗》15首和《杂体诗》30首是其代表。前者拟阮籍《咏怀诗》,不仅在形式上逼真原作,更隐微曲折地讽谏刘景素,深得阮氏原作旨趣遥深之意。后者摹拟汉至刘宋名家名作,以拟作来显示前代诗家各自艺术特点;《序》更反映出江淹文学批评的态度和眼光,这对研究这些时期的文学思潮、审美时尚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江淹是南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一生历仕宋、齐、梁三朝,留下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其创作数量仅次于沈约,而其杰出的文学成就不容忽视。其传世诗作以描写悲愁苦恨者居多。本文在分析南朝时期文人的自省意识、创作取向的基础上,结合江淹本人的经历,对江淹感伤诗形成的原因及其艺术魅力试作解析。  相似文献   
6.
江淹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的辞赋家,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由于人生经历和个人思想性格的原因江淹的赋作突现了以哀取胜的特色,无论从作品的主题还是抒发的情感都体现了这一特色,这样的特点正是魏晋文学重抒情的重要表现,故而江淹的作品在上承元嘉下启永明的文学历程上抒写了重要的一笔。  相似文献   
7.
偶然读到南北朝江淹《别赋》中的"日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句子,便油然想起吴疆的山水绘画。江淹的诗,没有具体描绘送别人物的行动,却不惜笔墨地渲染送别的背景;同样,吴疆山水画面的人物相对其命运而言是渺小的,  相似文献   
8.
论江淹摹拟之作的两大类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淹的摹拟之作有<杂体十五首>与<效阮公诗十五首>两大组,此二者都重现前辈诗作的风采与辉煌,又有许多不同.<杂体三十首>摹拟与突出前辈诗作的个性与特殊性,其着重点在于凸现与强调前辈诗作在造型、意象、场景的独特性的同时,又给人以新奇感.<效阮公诗十五首>刻意在摹拟中表现出摹拟者自身情感抒发的现实性与自我性,着重点在于不违背前辈诗人的情感抒发的独特性的同时又给人以新奇感.江淹摹拟诗作意义也在于此面对已经凝固化的形态表现出新奇感.  相似文献   
9.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之言出,抒写离愁别绪便成为骚人墨客的永恒主题.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绿,杨柳青青,把酒相送,骊歌声声,这情景牵动了多少人的殷殷情思.唐人抒写离愁别绪,可谓风情万种,这些别调短章,或丰神俊朗,或意气豪迈,或宁静淡远,或神寄天外,无不蕴含深衷密意,读之令人黯然销魂.  相似文献   
10.
江淹是南朝时期值得重视的作家。他生于乱世,历经宋、齐、梁三朝,且一直在宦海中沉浮。世事的沧桑,人间的冷暖,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迹,所以他的诗歌饱含丰富的情感,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貌。本文从感时、伤别、怀归三个方面入手,揭示了江淹诗歌的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