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0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舒芜  少辰 《出版参考》2006,(8):10-10
我不懂什么是“国学”。国.是哪一国?当然是中国。那么别的国家.有没有“学”呢?总不好意思说别国都没有.只有中国有。既然不好意思那么沙文主义.那就只能勉强承认每个国家都有它的“国学”。可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土耳其等等这些国家.自称过他们的“国学”啊。“国学”这个词.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只要略微看看晚清以来的思想斗争史,你就知道了.  相似文献   
2.
中苏关系恶化是意识形态的分歧、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国际因素和个人因素等内因与外因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 ,起主导作用的是两国在社会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和苏联政府的大国沙文主义  相似文献   
3.
威廉二世及其"世界政策"对近代历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重大影响。在国际上,他的要求按资本和实力重新瓜分世界,与英国等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在国内,他建立沙文主义宣传机构和民族主义组织,煽动国内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为推行世界政策制造舆论;威廉二世的执政时期实行的政策与他的个性也是息息相关的。他将德国在国际地位上由大陆强国升级为世界强国,改变了俾斯麦的"大陆政策",推行"世界政策",而这也被认为是诱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异化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费希持、黑格尔,费原巴哈,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其都有独特的见解,尤其马克思从政治,经济方面出发批判异化。到了20世纪,社会发生根本变化,异化问题出现新情况,即科技“沙主义”。这种异化具体体现在人的数字化,人原子化,人的单向度化等。  相似文献   
5.
《唐的聚会》是戴维.威廉森的代表作之一,亦是澳大利亚新浪潮剧作家寻找适合个人写作风格的尝试中所取得的一个经典成就。威廉森被认为是"最权威性"的"奥克式"男子沙文主义的塑造者。该剧中的男性角色所体现出的男子沙文主义、拉伯雷式的幽默和酒与性的纠结是三大典型的"奥克"男性特征。本文通过分析该剧中的"奥克"形象,进而揭示其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费耶阿本德反对科学沙文主义,倡导科学民主化;反对传统的科学方法论,主张无政府主义的多元方法论;批判归纳原则的最后堡垒———“理论与事实一致”,提出反归纳原则。他的科学哲学的后现代理念非常值得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评费耶阿本德的多元方法论——析《反对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美国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在《反对方法》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方法论,指出:科学在本质上是无政府主义的事业,科学方法是多元的;理论多元论有利于科学发展,理论一元论是没有道德的。费耶阿本德强调分析特殊性、强调理论增生包含一定的积极内容,但他否定普遍性,把迷信与科学等量齐观,贬低科学的作用则是错误的和有害的。  相似文献   
8.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是从历史"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是对历史"人类中心主义"的丰富和完善的基础上的又一次历史超越。本文通过对"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概念内涵的诠释和解构,从而阐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体现和践行了马克思的实践的世界观。就人(主体)与自然(客体)而言,应坚持主体与客体、主体的主观需要(合目的性)与客体的外部现实(合规律性)的统一,而在人与人的关系的基础上,更多的体现了马克思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9.
现在的高职教育中,存在着两种"学科沙文主义"的现象.一是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师头脑中存在的"学科沙文主义";一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头脑中存在的"学科沙文主义".这两种现象对于高职职业教育的发展都起着非常大的阻碍作用,所以在职业教育中要警惕"学科沙文主义"的蔓延.  相似文献   
10.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苏关系、国内外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全面肯定或基本否定的观点。本文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所披露的大量史料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以1941年4月13日签订的《苏日中立条约》为标界,在此约之前的苏联对华政策遵循了国际主义原则,而在此约之后则逐步推行了一条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的政策。二战期间的这种中苏关系直接影响到二战后中苏关系的曲折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