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7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0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俄侨大规模聚集在哈尔滨的时间,集中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50年间,随着中东铁路管理权的变迁,俄侨的心理也相应地发生沧桑巨变:自豪、流亡心理、彷徨心态,这种心理的变化,也表现在他们创作的大量文学作品中,很好地诠释了"言为心声"。  相似文献   
2.
流亡(Exil)作为一个话语符号,它是人类个体或群体最悲惨的命运之一,处于一种生命断裂的状态。对于处在流亡生存体验中的流亡者而言,其终极目的即是寻求对自我的"认同",以便在隐喻的意义上获得一种"在家"的感觉。本文主要论述作家萧红的流亡流亡在萧红小说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正>作家雅歌塔·克里斯多夫1935年出生于匈牙利的科泽格市。由于匈牙利发生暴动,她和家人被迫流亡,几经辗转迁居瑞士的纳沙泰尔市。虽然她早年曾用匈牙利语创作并发表诗歌与戏剧作品,但是这些作品没有得到  相似文献   
4.
当代奥地利重要作家阿诺·盖格(Arno Geiger)于2011年出版的自传体小说《流亡中的老国王》获得了同年由德国安养及止痛协会颁发的荣誉奖(媒体及公众工作范畴)。盖格于1968年出生,是当代著名德语作家,代表作有《我们过得很好》《别忘记安娜》《关于莎莉的一切》。曾获2005年的德国图书奖、2011年的阿登纳基金会文学奖及荷尔德林奖等重要奖项。  相似文献   
5.
崔溥  李欧 《世界文化》2009,(3):8-9,12
现实秩序的压迫和冒险精神的结合会导致“流亡”,流亡的终点是回家,或者重建家园。但是,如果无家可归,或者无家可建,则就只能永远流亡。  相似文献   
6.
战后携子寻夫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流亡日本多年的郭沫若决心回国参加抗战.7月25日凌晨,他告别了日本妻子安娜和五个孩子,冒着生命危险登上了驶向祖国的海轮.7月27日下午,顺利到达上海.  相似文献   
7.
王林玉 《语文知识》2006,(10):42-42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这首七言律诗是韦应物寄赠老朋友李儋的,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和期盼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心。  相似文献   
8.
生命的独特造就孤独。流亡作家在被驱逐的漂泊人生中忍受着无法想象的孤独,同时却体验到了生命的真谛。表现在创作上,则升华了艺术创作,深化了创作内涵。生命的孤独与真理的发现往往在他们身上绝妙地合成,只有经历了孤独、品味了孤独、思索了孤独的人,才能够以其更顽强的生命力量去创造灿烂非凡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9.
李欧 《世界文化》2008,(11):12-13
提起法兰克福,在当代思想文化界,在学术界,人们首先会想到“法兰克福学派”。它的名气,盖过了它挂靠的团体——法兰克福大学;毕竟法兰克福大学只不过是世界一流大学中的一所,而“法兰克福学派”则是独一无二。它为人类所增添的精神财富也是独特的,是没有其他学派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10.
1942年,郁达夫、杨骚、巴人、胡愈之、沈兹九等知识分子无奈地卷入到二战中的流亡大潮中,他们也将个人的流亡经历比之成书。文章主要对沈兹九的《流亡在赤道线上》与胡愈之的《少年航空兵——祖国梦游记》进行解读。对列维·斯特劳斯而言,流亡是另一种人生的开始,《忧郁的热带》充满了浅吟低唱的乡愁,这种乡愁以流亡者的精神苦痛为底色。从文明古国万里投荒,人迹罕至的原始丛林成为他们的栖息之地,沈兹九的流亡书写忧郁而苍凉,诗意浪漫,胡愈之的南洋文本则激越而乐观,作者热情地呼唤着新中国的诞生。不同于西方流亡书写对个体生命本质的省思,中国流亡知识分子的南洋书写充满了浓郁的启蒙色彩,彰显了他们在现代知识分子与传统士人的感时忧怀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