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通俗小说创作中的浊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通俗小说创作中的“浊流”,主要有三种表现形态:其一是以通俗小说作为人身攻击之器具,任意颠倒是非,诬蔑、毁谤他人,以实现其不可告人之目的;其二是不讲公德廉耻,编撰淫邪小说,招徕读者,坏人心术;其三是描写人物,讽刺世态,不讲分寸,不顾情理,褒贬失当,谩骂成习。揭批这些“浊流”,有助于全面地认识、评价明清通俗小说;同时也能为当今的通俗小说创作提供一些鉴戒。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吴浊流小说中对于岛与大陆关系构成的叙述为探讨对象,意图从此一类叙述中,梳理出吴浊流如何揭示新一代台湾人的“我城”心态为一认识上的误区。此外,亦从吴浊流书写上述一类叙述时隐含的态度,论述吴浊流对于“中国”此一文化身份的认同并没有根本上的改变。小说中,当吴浊流终于确认了“我城”心态的不合理性之时,其实也就是否决了“我城”心态持有者对祖国由希望到失望这一立场的合理性。换言之,吴浊流其实也就是解决了自己徘徊于岛与大陆之间的认同困惑,确认了自身的祖国意识、原乡情结,实现了自身的祖国认同。  相似文献   
3.
江苏通州方言处于江淮官话与吴语的过渡地区,其方言归属学界历来存有分歧。我们在该地发现了浊音送气或者说清声母送气带浊流的音读,这种介于清浊之间的语音形式,为我们揭示汉语语音史上的“浊音清化”过程提供了新的现实的线索,浊的成分可以看作阳调类声母产生送气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4.
5.
伪书的土壤: 编辑道德失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图书市场浊流暗涌.东拼西凑的"伪书",选题简单重复的"克隆书","擦边球"图书甚至格调低下、内容粗俗的图书得以正式出版并堂而皇之流通于图书市场.究其原因,编辑道德失范是其根本原因.只有认清编辑道德失范的现状和危害、失范的成因,才能真正引起我们对编辑道德失范问题的重视,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思想内容、人物塑造、语言特色诸方面深刻剖析了台湾作家吴浊流的小说《波茨坦科长》的优缺点。小说通过范汉智、玉兰、陈德清等人物及人物关系的刻画,以及社会环境的描绘,反映了抗战胜利后台湾社会阶级压迫依旧,社会腐败、不平、不文明依然的阴暗面,表现了深刻的时代主题。文中也正确地指出在人物刻画中的某些败笔。  相似文献   
7.
同龄作家沈从文与呈浊流身居不同的地域,却因审美理想、文化追求的某些一致性,在创作中表现出相似的文化视角。他们的作品多以乡土生活作为参照,在城乡对比中寄寓了作者对故乡的怀恋之情和对都市的批判态度,显示出相似的寻根意识和审美追求,并通过各自所描绘的人生形式、道德观念、文化心态等方面反映出来。与此同时,出身、经历、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又使他们的审美表现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8.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困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更加强了对台湾的严厉控制,将台湾的政治、经济、化全部纳入“战时统治”。台湾新学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吴浊流的《亚细亚的孤儿》(以下简称《亚》)便是在严密控制的环境下秘密进行写作的。《亚》于1943年开始创作,1945年完成,是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亚》是台湾日据时期思想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台湾新学创作的里程碑,被誉为台湾新学史上的“一部雄壮的叙事诗”。突出地体现了台湾新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网络色情引发的悲剧2009年一个宁静的夏夜,月儿挂上了柳梢,河水倒映着一对对情侣的身影,晚风轻轻掠过岸边的树丛,似乎在为花好月圆的美景歌唱……可是,这良辰美景在18岁的高中生慧智眼中却是一片灰色。她独自一人在河边已经待了很久了,粼粼波光映照出令她痛  相似文献   
10.
<亚细亚的孤儿>是台湾著名作家吴浊流的代表作.小说揭示出了作者身为台湾人的"孤儿意识"的同时,又如实叙写台湾人的"寻根"之路,以达到对大陆故土及大陆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