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诸山 《寻根》2010,(2):20-23
<正>一、良缘从"私下相看"开始与汉族主体相同,赣南客家人的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恪守"父母之命、婚妁之言"的传统婚姻原则,但青年男女在婚姻问题上仍有一定自主权。男女两家经媒人牵线搭桥之后,就通过亲戚、朋友、熟人等了解对方的家庭和个人情况,如双方家庭都认为大体满意,媒人就会巧妙安排,采用进城赶集或途中"巧遇"等方式,使男女当  相似文献   
2.
靳晓楠 《网球天地》2013,(12):91-92
和许多中国孩子一样,我与网球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始于”父母之命”。感谢我的母亲,她虽然从未打过网球,但却被网球场上那些充满技巧与美感的运动场景所吸引,笃定我应该去学习这项高雅的运动。也要感谢我的启蒙教练张云明老师,是他的循循善诱、教导有方,让我在游戏中体验到了网球世界的乐趣,也让我和一群小伙伴们在共同训练中成长,在共同成长中结下一生都不会改变的深厚友谊。  相似文献   
3.
媒人别称     
媒妁:一说,春秋战国时期,从事说媒的男子称媒,从事说媒的女子称妁,后人即以“媒妁”泛指媒人。例如《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相似文献   
4.
大在一所电脑培训学校,有两个学习网页制作的特别小组引起了我的关注。其中甲组学员对网页制作非常痴迷,他们喜欢网页制作的程度几乎要用"热爱"的平方、立方乃至N次方来表达;而乙组学员大多出于岗位需要、或谋职求生、或父母之命等外在因素,被动地前来学习网页制作。  相似文献   
5.
“媒人”,在婚姻中充当重要的角色,它既是美满姻缘的成全者,也是不幸婚姻的帮凶,尤其在封建社会中,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代文学中“媒人”有很多别称。  相似文献   
6.
扬扬 《阅读与鉴赏》2010,(10):47-47
上一辈的婚姻大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时候,真不能理解,结婚前两人连面都没见上一面,也能洞房花烛,生儿育女,携手到老。  相似文献   
7.
徐昭佩是梁朝侍中信武将军徐琨的女儿,出身名门,知书达理。十六岁应召入宫,被立为东王萧铎之妃。她本不愿入宫,更厌恶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是,在封建社会,身为女子根本没有反抗的余地。她,无力拒绝,只好听任命运的摆布。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有很多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是《诗经》艺术价值最高的部分之一,它用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叙写生活的本来面目,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爱情诗篇,丰富了人类的情感世界,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在三千年以前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君子淑女之恋、凰对凤的追求、义无返顾的爱情表现模式,是古代青年男女对爱情大胆自由、坦率灸热的追求,是情窦绽放的男男女女对生命本能的真实表露,体现了远古的人性美;纯真爱情的最初表示是信物的投赠,"与子偕老"的誓言是高尚、美满、幸福婚姻的约定,体现远古的人情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方面表现出对婚姻自由的限制,另一方面表现出婚恋的困境和痛苦。以婚恋为题材的作品是《诗经》那个时代爱情观、婚姻制度、民族风俗习惯的折射,是人性人情还没有被扭曲或践踏的真实见证。《诗经》作为五经之首,不但影响着后世人们的婚恋观,而且深刻影响着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爱情。今天探讨这些古代爱情诗篇所焕发出来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对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爱情观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9.
张謇,字季直,1853年(清咸丰三年)出生于江苏南通海门的一个农家.本着"以读书励取科名,守父母之命为职志"的精神,科场拼搏30年,终于在42岁时金榜题名.他深切地感受到科举制度之摧残个性,禁锢人才,"遂一意断仕进",萌发了兴办实业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爱的保险     
当初娶母亲时,父亲是极力反对,他不喜欢这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父亲想,民国时候,鲁迅先生就已经批判过这种婚姻,谁知道过了几十年,这样的事情还能摊到他头上。父亲的反对无效,因为祖父说,你赶快结婚吧,后面还有你几个兄弟呢,再说,人家要的彩礼也不多!你不能太自私了。父亲低下头,默不作声。祖父就当他同意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