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自立 《大观周刊》2011,(40):10-10
康德称自己的纯粹理性批判是哲学史上的哥白尼革命。在他的规定下,对象必须遵照人的直观能力的性状才能得以认识。而人通过被刺激给予的表象,获得直观的能力即感性。在人的感性能力下,先天的赋有两种直观纯形式,即作为外感官形式的空间和内感官形式的时间。康德的这种时空观是科技史和哲学史上的重大突破。在批判的前提下,我们通过康德打开的这个窗口去思考和深究,能够获得相应的形而上启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立足于康德物自体理论中一个悖论的解决,分别从思维和存在两个维度探析了物自体在思维内展开以及自身存在的方式。从对悖论前一种形式的解决可知,物自体的存在只是不可验证,但足以说明;其存在具有不可证性和目标性。从对悖论后一种形式的解决可知,物自体作为康德设定的存在就在思维之内,只是不能经验,即不是知识的对象,而是信仰的对象;物自体在思维之内具有不可知性和悬念性。总之,物自体以预设方式被思维,以超在方式存在。最终,将康德简单归结为不可知论者的传统看法得以纠正。  相似文献   
3.
"物自体"学说是康德哲学智慧的中心所在,它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认识论转向的新篇章.对"物自体"概念的把握,是掌握康德批判哲学从感性论到理性论再到实践论演变过程的一条基本线索,也是人们研究康德哲学的入口.  相似文献   
4.
康德对两个世界的划分,在后来的哲学家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很多哲学家都对康德在现象之外设定一个"物自体"的世界十分痛恨.和这些反对声相比,叔本华是非常宽容的了,他对康德两个世界的划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叔本华曾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康德最大的贡献就是区分了现象世界和物自体世界.我们在读他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都会看到很多与康德类似的关于两个世界的设定,只是在康德两个世界划分的基础上,叔本华作了一些改进和变动,以完善康德的两个世界划分的理论的不足.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5.
任倩 《科教文汇》2007,(10X):183-184
康德对两个世界的划分,在后来的哲学家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很多哲学家都对康德在现象之外设定一个“物自体”的世界十分痛恨。和这些反对声相比,叔本华是非常宽容的了,他对康德两个世界的划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叔本华曾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康德最大的贡献就是区分了现象世界和物自体世界。我们在读他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都会看到很多与康德类似的关于两个世界的设定,只是在康德两个世界划分的基础上,叔本华作了一些改进和变动,以完善康德的两个世界划分的理论的不足。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6.
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史上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但是传统形而上学在休谟那里,却走向消解,从而引起了人们思想领域内的混乱。这个时候,康德挺身而出。他对传统形而上学作了认识论上的批判,并且建立了自己的道德形而上学,这就为形而上学的发展争得新的领域。总体说来,康德对形而上学的反恩得大于失。  相似文献   
7.
生活世界在胡塞尔现象学中是进行先验还原的一个通路,用来克服他现象学本身存在着的唯我论的危机;同时生活世界的提出又是他对当时欧洲的科学危机、文明危机、欧洲人的危机等等现象的哲学反思,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然而这种思考同马克思对人的现实世界的深刻考察相比却缺乏实践的品质,这源自于胡塞尔和马克恩对康德哲学核心范畴“物自体”的扬弃之不同进路。  相似文献   
8.
鲁迅与康德在某些哲学观念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契合。鲁迅的"中间物"、"绝大意力"与康德的"物自体"、"绝对律令"具有理论上的类似。但两者在哲学考察对象和伦理道德观念等方面又各有其特色。  相似文献   
9.
从施特劳斯在《自然权利与历史》一书中的政治哲学视角,分析《纯粹理性批判》中"历史观念"的思想倾向,进而阐述康德对哲学现代化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式及其对哲学现代性的推进,加深了现代性的危机。从事实和价值两个层面,阐明康德提出的"物自体"概念,对于其"历史观念"所起的作用,正是与《纯粹理性批判》中"时间"概念的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解释,才保证了康德"历史观念"的自身融贯。  相似文献   
10.
批判艾耶尔时"感觉经验不是不实在的"的论证,指出"后来的感觉"不足以作为"先前感觉"的证实或否定的根据,因此感觉经验在感官范围是否具有实在性不可知;另者.艾耶尔认为现象与物自体的划分是语言的偶然运用造成的,但是理性能力能思维物自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