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0篇
教育   48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4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5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浙江日报突破常规开辟抗震救灾特别报道打通版、推出记者灾区亲历报道、全新设计全国哀悼日版面、高频率配发新闻评论,与此同时,根据浙江省委领导的指示和需要,加强内参报道,特别开设了《抗震救灾一线专报》,以直通  相似文献   
3.
七年绵长的筹备和等待,一年的倒计时,一百三十多天的见证圣火,三十天的誓师与出征……北京2008奥运会的曼妙帷幕,在国内外受众和媒体前徐徐拉开.在"前奥运"阶段,媒体的策划与准备,直接关乎奥运阶段和后奥运时代的态势和走向.  相似文献   
4.
特稿,以什么打动人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稿,是近些年来在新闻写作中兴起的一种新文体,已上升为一个重要的新闻写作门类。从1979年普利策新闻奖最初设立的“特稿写作奖”,特稿在国际新闻界的出现和发展还不足三十年。而在国内特稿这种文体的兴起和发展也只有十年。《中国青年报》1995年1月份推出的《冰点》特稿专栏;  相似文献   
5.
6.
《上海文化年鉴》2009,(1):148-150
《始于1978》大型广播特别报道,12月1~17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FM93.4/AM990《990早新闻》播出,每集23分钟,共17集。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报道围绕“解放思想”这一核心内容,着眼于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思想转变和观念突破,立足于上海的发展变化,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变迁和感人故事,从细节入手,以小见大,反映改革开放30年的艰辛历程和丰硕成果。《始于1978》以项目招标制展开选题招标,  相似文献   
7.
刘清原 《新闻前哨》2005,(12):38-38
襄樊晚报自10月12日至18日,推出“神六”飞天特别报道6期,共计49个版,此前此后也进行了大篇幅的相关报道。“早、快、奇、独、厚、热”,是这一特别报道所具有的六大特点。 ——早:早在2003年“神五”飞天后,作为航天员梯队的枣阳人聂海胜便受到襄樊晚报的关注。在聂海胜返乡探亲期间,本报记者与聂海胜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聂海胜曾为本报题词留言。此后本报联系医疗单位赴聂海胜老家,将聂母接到襄樊过节并看病,对聂家换新  相似文献   
8.
郑霞  郑汉 《新闻实践》2007,(11):21-22
10月8日,台风"罗莎"使得杭州城区多处积水,交通中断、市民被困、车辆被淹……这场"有气象记录以来造成杭州短时间降雨强度最强的台风",在考验着政府部门处理灾难能力的同时,也使杭城的媒体经历了一次大考。在这场大考中,都市快报交出了出色的答卷——10月8日,28位记者在编委会指挥下,深入杭城各条战线和浙江省内各地,10月9日推出15个版的《抗击罗莎特别报道》(加上世界新闻版和互动空间·博客版的台风报道,一共17个版),在向公众提供高质量新闻产  相似文献   
9.
"80后"曾是饱受争议的一代,随着更具争议的"90后"、"00后"的出现,渐渐淡出。当"00后"开始上小学的时候,我们才发现,"80后"中一部分人已为人父母,作为孩子的家长再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80后",他们普遍有着高学历,有着自己的育儿观念,他们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又会和班主任碰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目前接触到"80后"家长的还只是小学低年级段的班主任,可供参考的经验并不多,希望我们对这一群体的特别报道,能给已经或即将接触到"80后"家长的班主任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正>2013年初春,龙视·都市频道推出"暖春特别报道——主播走基层",这是落实宣传要求所开办的专栏,更是媒体人责任感的全情投入。让整天在演播室里"正襟危坐"的主播们去走基层,这在之前的报道中并不多见。因为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主播们是有距离的。如何能让主播们走下主播台,真正走进群众中去呢?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主播走基层"一不小心就会流于形式,成为主播们的"个人秀"。所以,主播走基层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在走基层的时候,主播的定位是什么?意义又是什么?这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