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0篇
教育   64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君主从自我意识出发,自谓“予一人”,表明自己是唯一的、区别一切人的“孤家寡人”。统治为了巩固君权,实行独裁专制统治,通过神化独尊或强化君权,使君权与独尊互为前提和手段,使其居于“人上人”的独尊位置,把握至高无上的专制君权。  相似文献   
2.
孝治天下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孝道由家庭伦理扩展为社会伦理、政治伦理。以孝治天下也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  相似文献   
3.
自汉武帝采纳儒生董仲舒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从此走入所谓的经学时代(以儒学为国家统治思想),绵延两千余年而不绝。孔子也被累世追封,从汉平帝时加封“褒成宣尼公”,到唐玄宗时加封的“文宣王”,到宋真宗时加封“至圣文宣王”,再到元武宗时的“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由生时自称的“从大夫之后”,一直被追封到王公的待遇。在明成化、弘治年间更一度上升为大祀。后嘉靖皇帝降格为中祀,定封号为“至圣先师”。清代顺治年间一度加封“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后又改回“至圣先师”。康熙年间,一度拟议升大祀,后因故未实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更是被西太后慈禧下诏荣升大祀,达皇家规制,与祭天、祭地、祭太庙、祭社稷一起,恩荣优渥,显赫无比。但是,随着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清王朝被彻底推翻,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也宣告终结。而伴随着帝制的终结,与帝制时代并行两千年的祭孔典礼,一时间也被推向历史的风口浪尖,备受争议。本文将围绕民国初年的祭孔问题做一论述,以为今鉴。  相似文献   
4.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在国子监就读的生员,就是古代的“大学生”。中国自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开始,大多数朝代对“大学生”很尊重,“大学生”所享受的待遇都很不错,称得上是“天之骄子”。  相似文献   
5.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大一统和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时期。其间,政治上的统治思想曾一再变更,直到西汉武帝时,“独尊儒术”的统治思想才被确立下来,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到社会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是什么原因促成这种思想在汉武帝时得以确立呢?首先,是西汉当时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思想统一的必然要求。西汉建立之初,正是长期战乱之后,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社会  相似文献   
6.
自孔子创立儒学以来,无论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朝,还是玄风蔚然的魏晋,乃至三教合流的隋唐,新儒学兴起的宋元,其入世经世的思想一直都是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齐家治国、兼济天下更是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主导。  相似文献   
7.
<钟嵘诗品陆士衡条疏证>误漏颇多.对"尚规矩,不贵绮错,有伤直致之奇"数句的<疏证>补正如下:1.<疏证>谓<诗品>"尚规矩"之评本于<晋书·陆机传>"士衡'服膺儒术,非礼勿动'".按当本于<抱朴子>佚文及<陆机别传>等.又<疏证>谓"尚规矩"是褒义,不妥.2.<疏证>校释"不贵绮错",前后矛盾.3.<疏证>未笺"直致"语源.4.还分别补述了陆机诗"尚规矩,不贵绮错,有伤直致之奇"的种种表现等.其中,特别指出"尚规矩,不贵绮错"的实质,是只知"通"而不知"变".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古是一个文学的国度。放眼中国的教育历史,其实也可以说是一部语文教育史。从最初的孔子讲学到官学兴盛,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将儒家文化推上正宗。直到隋唐科举制度的确立,将读书学习推到登峰造极的高度。读书与仕途相连。既提高了官僚体制的文化基础,又为读书人提供了可以奋斗的舞台,因而绵延千年,  相似文献   
9.
独尊儒术     
春秋战国,思想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秦依法家思想统一天下,但又短暂而亡。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放弃法家思想,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可文景之后又出现了一些棘手的新问题,王国问题,匈奴的威胁,汉武帝即位后,极力想加强中央集权,开拓疆土,道家思想明显不合适宜,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迎合汉武帝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实现了从"无为"到"有为"的转变,此后儒学逐步成为正统思想。  相似文献   
10.
秦汉儒学与君主的博弈--秦汉之际的独尊儒术与君主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非的法学理论使得在先秦儒家那里只具有相对意义的天子与陪臣的关系走向绝对.秦用韩法成为君主专制的先例。叔孙通、董仲舒倡导的独尊儒术使得儒学与君主专制实现了“完美组合”.二者结成了相互牵制、互为所用的关系。此后,儒学便有了与君主专制同生息、共存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