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竞技体育中“相克现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竞技体育中“相克现象”概念给出了基本定义。约定了“相克现象”的论域。运用分类法对“相克现象”在竞技体育中的多种形式予以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林中速写     
这里是方圆百里的原始森林。空中,叠翠千丈,遮荫蔽日;地面,葛藤缠绕,落叶盈尺;地下,盘根错节,根须如网。这几乎是一个密封的世界。这里有巨栋大梁,珍禽异兽,奇葩硕果,灵芝妙药。高大挺拔的望天树是林中巨人,直冲云霄,傲视碧海。大青树广展绿冠,庇荫着众  相似文献   
3.
中国先人创立五行理论,俗称金、木、水、火、土,按相生关系来说是木、火、土、金、水,按相克关系来说是木、土、水、火、金。五行理论运用于自然界、人体、人类社会,其解释并非科学,但却有正确性。五行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五行学说的辩证法在于以"我"为中心,分析了"我"与周围环境各事物"我生"、"我克"、"生我"、"克我"之间相生相克的辩证关系。研究和运用五行学说的辩证法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和谐理念,有利于人类的实践和进步。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且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实践证明一些规律性的现象是可以借鉴的,通过对社会与自然中存在的"相克现象"的研究,获得启示,并在竞技篮球的探讨中借鉴.研究表明,竞技篮球"相克现象"具有三种表现形式,即心理"相克"、风格"相克"和体能"相克".通过对这三种表现形式的描述,分析以往的应对方式,提出应该采取的应对方式,对竞技篮球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曹东辉 《集邮博览》2009,(10):60-60
江苏省江都市邵伯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这里的铁牛湾颇有名气。清代康熙年间,洪水为患,人们认为这是因为蛟龙作祟,而龙性属木,当以铁相克。康熙三十九年  相似文献   
7.
洪淼 《辅导员》2011,(11):48
世界上有许多的奥秘等我们去发现,只要细心观察,多多思考,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发现了"水果相克的秘密"。那天下午放学后,妈妈去市场买水果,说要带我去,我高兴得一蹦三丈高。市场里的水果可真多:红红的大苹果正向我微笑;黄黄的香蕉像一只只小船……左挑右选,最后我还是买了我最喜欢的香蕉和梨,回到家我顺手把它们一起放进了厨房。  相似文献   
8.
《科学生活》2010,(4):70-71
"猪肉菱角若共食,肚子疼痛不好受;牛肉栗子一起吃,食后就会发呕吐。"我们从小就从长辈那里听说过诸如此类哪些东西不能同吃的告诫,这种口口相传的说法,最近几年更是被大大地扩充了。如果你在"百度"上搜索一下"食物相克表",就可以找到多达1 98条的食物相克信息。更有甚者,《饮食相克1000例》、《食物相宜相克2000种》等书籍几乎成了近年来健康类图书中的新宠。它们说得煞有介事,如果不幸误吃,那么"老天爷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影响营养吸收是最轻微的,否则要么生病,甚而有性命之忧。让人看了毛骨悚然,于是乎,仔细想想,现在能放在一起吃的东西,真的不太多了。然而,最近我们获知,中国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葛可佑向媒体公布,众多所谓"食物相克"的说法中,许多说法并没有科学证据。我们这才得以在各种各样的美食面前松了一口气。  相似文献   
9.
正他把许多恶毒的计策,摊到桌面上来。他把你对他的疑点,抢先说破,使你自觉心地龌龊,对他不起。他把事件的最坏可能一一预告,反倒让你觉得万无一失。人们常常有一种善良的错觉,以为只有隐瞒才是欺骗。殊不知最高明的骗术,正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的。伪坦率是一种更高水准的虚伪,它利用的是一种人们对坦率的  相似文献   
10.
研究鲁迅的《鸭的喜剧》必须同研究爱罗先珂的《小鸡的悲剧》一并进行。爱氏的“小鸡的悲剧”在于它“无所不爱”,而鲁迅的“鸭的喜剧”则在于“无所不爱”在现实生活中行不通。因此,“鸭的喜剧”实是爱氏的悲剧,无疑是对爱氏“无所不爱”主张的讥讽。现实生活——包括爱氏自身遭遇证明,“无所不爱”就必定会“不得所爱”。两文不仅仅在题目上对应,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有联系、对比、承接与歧异。刻有爱氏生活与思想印记的作品的主角,被鲁迅小说中与之对应的生活与主角所得到的评价所评价,而其中恰好表现了鲁迅同爱氏的“共鸣”或意见不同。当然,鲁迅对爱氏的感情是同情、关心与怀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